我像故事里的一枚书签,与岁月彻夜长谈,有幸一览这无数江山,相隔千年却宛如初见
站在舞台上的他们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清澈灵动带着春日的生命气息。
但是,他们却无法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听这鸟鸣虫叫,去说这十里春风。
他们是无声合唱团,他们是14个来自广西凌云县特殊学校的听障儿童。
《经典咏流传》的现场,这群孩子们用14种不同的音高、1个相同的音节“啊”唱响了这个春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无声,人有情!
他们的音高或许不算精准,他们的配合或许不算完美无瑕。
但当第一声“啊”响起时,我却知道了“天籁”二字的含义。
那是源自灵魂深处最原始、最纯粹的呐喊和轻叹,那是春天里蕴藏的生命力的迸发。
亦如米般的苔花,当你拿起放大镜时,你会看见小小的她们也能像牡丹一样绚丽地绽放。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的诗韵。
当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时,我们依然能用诗唱响生命的赞歌,逆风展翅。
她叫白茹云,河北邢台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十多岁农家妇女。
六年前,她患了淋巴癌,为了省下24块钱的路费。
她每天早晨5点起床,辗转换车5次,10点才能到医院。
她说,生病太耗钱了,丈夫要在家干活挣钱,她就一个人到医院治病。
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就这么把一本诗词鉴赏看完了。
而她与诗词的渊源竟也是因为苦难,当年只有8岁的弟弟脑子里长了一个瘤,发作时就痛打自己的头。
作为长姐,她只能抓住他的手。
无奈之下她给弟弟唱歌背诗,弟弟竟安静了下来。
弟弟再哭再打头,她就再背。
如此反复,那段时间,她就这样记下了诗词。
看着她站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淡定从容地答题,我想象不出她的生命中曾有过这般的磨难。
在董卿的讲述后,我才也知道化疗后的她;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带发音也含糊。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与其说她吟诵的是郑板桥笔下顽强执着的竹子;倒不如说这就是她自己笑看风云的生命写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华的诗词歌赋从来就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属;它是让我们每个人面对眼前的苟且生活,也能品味出远方的诗情韵味。
当万籁俱静的夜晚来临,手捧一卷诗词也是一番恬静的心灵休憩。
1939年,因为喜欢一位女同学,他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了英文,发表了出来。
他写信给她,但不知道她已芳心有属。
五十年后,他终于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却已物是人非。
《朗读者》的现场,95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这般说起与诗词的缘分。
1935年,林徽因用一首《别丢掉》祭奠了与徐志摩曾经的“爱情”。
1939年,许渊冲先生却因这首诗开启了“翻译的人生”。
其后的人生,他用自己的笔让西方看到了中华诗词里无声的画面,听到了翰墨间文字的旋律。
及至2014年,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的“北极光”奖。
作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裔,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先生平常说话总爱以“我们中国人”开头。
在他那里,“我”就是“我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五千年的文化,是智慧的传承。”
他择文化一事,终其一生。
现今已九十六岁高龄的他,仍用他的笔耕不辍践行着华夏民族的天道酬勤。
它是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的大克鼎。
几多辗转易手后,它到了苏州名门望族潘祖荫的手里。
潘达于,潘祖荫的孙媳。
她十八岁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后三个月后先她而去。
“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这一句潘家祖辈临终之托,她花了一辈子去信守。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柔弱如她一女子,抚幼养老。
六十年里,她当起了庞大家传收藏的瘦小守护人。
军政的哄骗,日军的搜刮;她经历着难以想象的磨难。
那年,日军的炮火将苏州的电厂炸毁;那晚的中秋夜尤其地黑暗。
已侥幸逃出城外的她却因心挂大克鼎,竟又悄悄地潜回到了家里。
借着漏到屋里的微弱月光,她一个人一锹一锹地挖开泥土,小心翼翼地藏好大鼎。
1951年,战火终于停息。
这件她用生命保护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世之宝,她却义无反顾地交给了上海博物馆。
同时,她又将家藏的四百多件青铜器悉数交上。
“终于给她找了个好人家”,老人家的心愿简单地如此动人。
“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简朴的潘老卧室里,这张小小的奖状,一挂就是五十年的光阴。
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之等级,在德不在鼎;礼治天下,方能定鼎天下。
《国家宝藏》大克鼎的前世今生,这般以礼治国的华夏文明;这般尊礼守节的书香门第怎不让世人肃然起敬。
从经典咏流传到中国诗词大会,从朗读者到国家宝藏。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一次次热泪盈眶。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们都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片曾遭受过屈辱的土地,这是个曾经受过灾难的民族。
历史的更迭变迁,时光的浮华冗杂,也曾使得传统的文化离我们愈来愈远。
它们被掩埋在故纸堆里;它们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它们被小心翼翼地藏进了洞窟里。
我们失望叹息,我们徘徊怀疑。
这又是片神奇的土地,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国。
这又是片广袤的土地,悠久辉煌的古老文明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这片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了中华的文明。
它宛如一座灯塔,点亮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它又像一位母亲,守护着我们五千年梦的摇篮。
它流淌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你是居于高高的庙堂之上,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大街小巷。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火相传,从来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