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释义》
如此抱道。故知其有無相生。是陰陽反覆之理。一定而不可移。人稟無中生有而來。亦抱至道。從有中而反無。方知盡善盡美。美善不知是有無相克。盡其善。盡其美。故有無相生。吁嗟乎!大道之難。鋼堅石固。成之亦易。難也得到。易也得到。同到彼岸。豈不相成。大道無二。豈不相形。有何長短。正人行邪。邪亦入正。邪人行正。正亦入邪。何患長短。傍正底路。高下相傾。是水往下。高也到此。下也到此。沒有有二底法門。音聲相和。是抱道者。彼唱此和。此唱彼和。言其心意相和。同懷至道。前後相隨而不離也。
读书笔记
“如此抱道”是接前文,“到了美而知其极美。到了善而知其极善”,这样“抱道”,“故知有无相生”。
如果“美”是“有”,“恶”是“无”;“善”是“有”,“不善”是“无”。那么“抱道”之人,因“知静”而可以到达“美”与“善”的尽头,在这“极美”“极善”的境界里,才真正的知道了为什么“美之为美”,“善之为善”。
只有到了这个可以“知微”的境界,“恶与不善。俱化於为美。为善”,所以“如此抱道。故知有无相生”。
对于这些在“人”的认知里对立的概念,可能还是很难理解它们是“相生”“相成”的,我觉得主要还是难在我们有限制,这里是受了对“美”与“善”,“恶”与“不善”概念的限制。我一直都用引号,因为我觉得它们应该不是我目前能理解的意思,不能用我的理解直译,只能用引号保持它们本来都样子,而我只是试图更接近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真的到了彻底知道“美”是什么的时候,再去看所谓“寻常”人说的“恶”,也许也是“美”了。
我看了一段网上的小视频,节选的是一段曹云金,当然他已经被德云社摘了字,这里姑且还是叫他曹云金,几年前参加李静戴军一个访谈节目说的内容。
曹云金在郭德纲家里住了三年,做了三年学徒,他觉得郭德纲对他总是打压,嫌弃,不给好脸色。他自己总结的原因是,因为他个长的高,郭德纲得抬着头跟他说话,可能没有师父的尊严,所以才这样对他。当时郭德纲对何云伟就不是这样,一直都夸何云伟。
对于这种差别对待,郭德纲说因为曹云金比较狂,所以需要打压一下他的狂,而何云伟比较敏感,不能打压,一打压回头不学了,得捧着来,郭德纲觉得这是一猴一拴法。
看起来郭德纲像是因材施教,也许他觉得在自己狂的时候,唯有用这样打压,让自尊受损的方法才能有警醒,才能意识到,这是对狂的人最好的教育方法,免得以后为此付出更大代价。
但是曹云金对这样教育方法的理解是,只有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觉得不服,不喜欢,嫌弃才会用这样的方法对待别人。也许他在嫉妒别人的时候会这样,也许他曾经被嫉妒他的人这样对待过。
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想法,源于这个人曾经的经历,过往的经历形成了内在信念系统,当外境刺激来的时候,先通过这个内在信念系统筛选、过滤和重组,然后产生对这个刺激的行为,包括情绪、认知和行动。
无论郭德纲,还是曹云金,他们都是用各自的内在信念系统过滤外部信息,所以从他们自己的角度看,他们看见的,理解的都是事实,这就是每个人的主观现实。
如果两个人吵架,吵的是各自的主观现实谁对,那么不会有结果,因为都对。差别在于我们怎么组织加工所收到的信息,因为我们“寻常”之人做不到“极”的境界,所以不知道这些外界“信息”到底是什么,便分不清“善”与“不善”。
就像郭德纲与曹云金的事情,都不需要到“极”的境界,只需要把自己的意识可以扩展到对方的角度,就可以感受到郭德纲有多喜欢曹云金,曹云金有多争气希望师父以他为荣。曹云金的敌意和恨,郭德纲的痛心,也许都来自因不能把对方改变成如自己一样认为的失望。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看起来是对立的,那是没有真正知晓它们是什么,而是陷在了“人”的主观现实中。如果主观现实真的存在,那么所有人类的主观现实应该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这些对立真的对立吗?
如果放弃我们被固化的概念,它们很可能就是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的。“无”亦是“有”,“美”亦是“恶”,“善”亦是“不善”,“难”亦是“易”......反之亦如是,如一,不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