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赤马庙,位于广东省肇庆四会市江谷镇江林大垌村秀才山脚。始建于北宋,曾几度遭受毁坏,幸得信众誓死保卫,才得以幸存,流芳千古。寺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重建,庙内庙外,设施设备,日臻完善。2013年,白赤马庙会(炮会)荣获"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成功申报肇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初十,信众在此举办祈福盛会。
相传在南宋时期,各地广泛出现天灾横祸,流寇作乱,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其时,得道两位天庭猛将,禀受天意,坐骑白、赤两匹神驹,以黜邪崇正之名下凡赈灾平乱,救百姓于水火,飘然离去,不留姓名。当地百姓为纪念两位天将功德,在开阔大垌建庙设坛祭祀供奉。由于不知姓名,概以其座驾白、赤二马称之,尊称为“白赤马灵王”。这就是白赤马庙祭坛设在庙外的原因。祭坛置外,这样的庙宇在我国极为罕见。殊因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奔放自由,驰骋疆场,奔跑天地,来去无踪,故祭坛在外不在内。
寺庙祭坛皆因二马为天上神驹,一同受香火供奉。故原古庙巷道门额上刻有“崇正约”三个正楷大字。800多年来,香火不断,祈福者甚众。自古以来,就有来自深圳、广州、佛山、清远、广宁、高要、南番顺等诸地及四乡八邻的信众蜂拥而至烧炮祷福,香火鼎盛。
解放前,庙会烧炮是用大炮灌装火药,点燃药引分别将"炮圈"(一个铜镶嵌金的圣物)打上半空,信众争抢,一连三炮。"头炮"谓为丁炮,喻意男丁女丁兴旺兴盛;也有"第一"、"头名"的意思。古时,人们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以人为大,供奉天地;有人有物,出人投地。故"头炮″争抢最激烈。"二炮"谓为财炮,喻意为财源滚滚,一本万利,生意兴隆,物阜人丰,是达官贵人、平民百姓至爱,故信众争抢更甚热烈。"三炮"谓为丁财炮,喻意为丁财两旺,人顺福康。更尤是最后一炮,包含前两炮兼而有之,故信众争抢最惨烈。据闻,解放前由于信众争抢激烈,甚至发生打架斗殴,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被废止。
醒狮朝拜解放后,社会进步,执炮抢炮改为打"圣杯",也叫问"胜杯",即两个"圣杯″为一阳一阴者为胜出,问炮成功。每位投炮者均有三次机会。若两杯为阳者,自动增加一次机会。若三次机会两杯均阴,表示问炮失败,只待来年了。若一圈下来未执完三炮,则依次重来,直至如意。由有意"投炮"者报名,交诚意金,依次打"圣杯",投得者奉上红银予庙会理事。红银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红银数额由炮会理事会商定。近年,一般情况下,红银"头炮"为8888元;"二炮"为6888元;"三炮"为3888元。当然,如果给付红银越多,越大机会执到"炮"。炮圈执回供奉于祠堂,供信众朝拜。次年正月初十,金猪送还,燃烧礼炮,舞狮送迎,彩旗招展,鼓乐齐鸣,歌舞昇平,文艺汇演,群星荟聚,一派欢乐,祥和福至!
江林白赤马庙已被四会市政府列为文物古遗迹收录于《广东省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四会篇](2013年11月出版)。为今人所敬仰,烧炮祈福,荫庇信众,福泽绵绵,喜乐人间,共唱和谐!
网友评论
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祈愿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