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天的企业经营者而言,五百年前的阳明心学,到底会有什么价值?
当下中国市场有这样三个特点:
1. 市场规模大,企业规模小。
2. 距离市场近,距离客户远。很多时候,赢得了订单,却失去了客户。
3. 物质财富多,精神财富少。
从这三点出发,可以找到企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的缺陷和方向性的偏差。
针对缺陷和偏差,结合中华经典的启示,就能发现企业战略创新的三个关键词:
1. 信任:在各行各业都缺乏信任的今天,谁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谁就是下一个王者;
2. 张力:谁能解决民众精神成长的不充分,谁就拥有了战略的张力。
3. 心法:谁能提升员工和客户的心性,开发他们的内心潜力,谁就能让企业基业常青。
这个时代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机会,是客户对信任与尊重的渴望。因而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尊重,就是令人向往的创新。而阳明心学,便是让企业经营者赢得他人信任的一种学问。
阳明心学是“为己”之学,通过学习实现个人成长,培养受人尊重、赢得信任的人格,个人的事业就有机会在某一领域突围并占领高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诚如一位学习阳明心学多年的同仁所感慨的那样:“学习阳明心学让我明白了,我今天是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十年之后是谁。”
阳明心学是如何让人赢得他人信任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想想看:
与信任相背的是什么呢?
轻诺之人能相信吗?
说谎之人能相信吗?
夸大其词者能相信吗?
投机取巧者能相信吗?
信任本是商业之根本,但回想过去,是否也曾轻易许诺,也曾夸夸其谈,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偏离根本很远?
为什么会失去信任?因为心上有“漏”,因为心中的错误认知与过度欲望,比如很多人都认为“无奸不商”,但其实这个词语是后人杜撰,最初本是“无商不尖”,指的是卖家在量米时用一把戒尺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若心中一直存有“无奸不商”的错误认知,怎能赢得客户信任、实现基业长青呢?
想要重新赢回信任,需要去除心上的这些错误认知与过度欲望,用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格”,用《道德经》的精髓来说,就是“损”。格物致知,格的不是外物,而是内心。在心上格去问题,减损自私,良知自见,便能“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格去让人不信任的部分,信任自会来敲门。《中庸》言:“君子诚于己,而信于人。”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前提,这也正是阳明先生“诚意之功,格物而已”之深意。
对于“诚”与“格物”,阳明先生还曾这样讲到:
“随时就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
“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
其中“意必固我”指的是一个人现有的认知,想要“正心诚意”,需要放下我执、我固,用更高层面的认知引导自己,如此,将良知赋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天理,依天理而行,方成大事。
而所谓“独知处”,就是他人看不见的地方(心),体现为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心是身之主宰,起心动念决定一个人的意识、语言和身行,进而决定了事物最终的结果。所以“随时就事上致良知”,就是在起心动念处致其良知。
在心上深刻明白信任是商业的基础和企业长青的秘密(明);在起心动念处用正确的认知引导自己(诚)。诚则明,明则诚,践行阳明心学,赢得客户信任,如此大道至简。
本文整理自阳明心学七期·道德经四期龙场开班典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