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1
近两天挑选课题研究的的伙伴,转换了身份去观察课堂,我带着自己有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进入不同的课堂,我听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信息,除了学科知识以外还有许多来自“合作”,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信息。今日在老师课堂言语中我读懂了对话中很有意思的思考:
课堂片段再现:
老师:单位换算,这是我们同学经常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啦。
学生:嗯嗯,有时候记不得。
【老师说完,在黑板上同步完成了单位的换算】
高三的二轮,我问自己:假如我知道了,我的学生在“单位换算上出来问题,我是否会将抛出几个与学科相关的单位换算作为当天的作业,给学生练习?我内心的答案是肯定的,是要的。黑板上完成了单位换算,我很好奇学生在下面做什么呢?我站起来环望四周,部分学生在抄写笔记,部分学生在看老师板书。我深吸一口气,再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课堂么?
老师:T3已经得出来了,代进去......再减去一个T2......然后你再回过头来,代进去.....你把它代进去.....
老师再黑板上边演算边讲解,恨不得将各个步骤揉碎了融化到学生的脑子里。我此时看到学生有的在观望,有的在自己书写演算,还有的是自己不清楚要做些什么。我仔细回味这个环节,我发现老师用的语言是“陈述句”,陈述的语言仅仅是在告诉他人要这样做,面对众多普通的学生,这些问题不足以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那么思考能力的相关训练没有真实达成。
老师:我们来看这道题,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师生共答:1.画轨迹;2.找圆心;3.求半径;4.列方程。
老师:来,我们读题目。【紧接着,老师一句一句读题目去了。我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操作“审题”这一个步骤呢?】
这两天听完3位老师的课,我们的讲评课基本上共同存在的问题——1.课堂之中基础知识的渗透,这是复习讲评课里很扎实的操作。2.如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老师,同时学生内心深处也一样存在着疑惑,为什么老师讲过了我还是没懂,是不是我太笨了,学不会?3.讲评课我们最核心的在于“学生受到哪些启发”,并非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此刻,我深深知道,看似引导,实则尚未得到引导,那么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将那些隐藏在陈述句里面的引导显现出来,显性引导更能触发学生的思考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