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梯,陪着养。
只听不练,听再多也是在原地踏步。
第一讲随堂练习,从帮助孩子感知时间,认识自己的一天。
练习一
用钟表或计时器让孩子记录那些每天都会重复发生的事情(如穿衣叠被,洗漱,吃饭,做作业,阅读,睡前准备)记录完成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练习环节叮嘱:需要在家长的提醒下完成。
用计时器记录比较直观。
记录的事件要合并同类项。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记做一个大类就好,不需要记录日间在学校的详细情况。记录的重点在早上起床到出门前,以及下午放学到睡觉前。尽量记完整,如果中间实在有忘记记录的情况也没关系,不要影响接下来的记录就好。
练习二
把一天的记录填入日记录涂色表,并根据事件对应的颜色进行涂色,了解自己每天真实的时间花费情况。
当时间块被直观的展示在图表上,就可以引导孩子来发现问题了,找出每天被不知不觉磨掉的时间,和孩子聊聊如果能把这笔时间找回来,可以做哪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练习环境叮嘱:
日记录涂色表的作用,是将零碎的记录集中呈现。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事件填充对应的色块,使零散记录的时间能关联到事件进行模块化的呈现。
冷色块代表个人生活和运动休闲时间(比如就餐、休息、运动的时间填充绿色,在路上的交通时间填充黄色,起床后/睡觉前的洗漱、个人卫生、整理时间填充蓝色)
暖色块代表学习成长和发展特长时间(比如做作业的时间填充橙色,课外课、兴趣班、阅读等课外发展的时间填充紫红色)。准备涂色表中对应的五色荧光笔,白天学生在校上课以及家长在单位工作的时间都不用涂色,只划出时段写上“上课”或“工作”就好。
根据对记录的分析,思考下周要做出怎样的调整。
练习环节有叮嘱:
日记录涂色表分为学龄后和家长使用的两个版本,建议父母和孩子每天晚上抽出15分钟来完成练习2和练习3,最好能在晚上固定一个时间完成这项练习,否则很容易忘记。当父母和孩子都完成自己当日的涂色表之后,记得要把全家人的一天排列在一起进行比对。当你需要完成除了周一以外其他时间的多人比对时,可以将放置在靠上层的涂色表中“当日时间轴左侧虚线”向外折叠,这样就可以选定某日,把多人的涂色表并列在一起进行比对了。
学龄前孩子的一周,只需要完成2个练习就好:
练习一
使用计时器,帮助孩子建立对事件花费时长的感知。
学龄前的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能力较弱,也没有能力对自己一天的事件逐一记录。因此这个阶段的训练,不要求记录。
孩子慢慢建立时间长短的感觉,对于一些需要限定时间的事件,要使用倒计时的方法,比如说看电视,可以设定15分钟倒计时。
练习二
打印日记录表学龄前版本和贴纸图标,和孩子一起动手剪好空白的时钟模型图。带孩子在时间轴上找出一天中的一些重要的事件节点,比如起床、上幼儿园、放学、吃饭、睡前准备、关灯睡觉等,用红笔标记出时间点。将剪好的时钟模型图里画出对应的指针位置,在旁边的标签上写出数字时间和发生的事件,比如7:00 起床,和孩子一起把写好的时钟模型图贴到相应位置上,就大功告成了。每天贴标签时,看看昨天同样的事情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比今天更早还是更晚呢?
听的太多,又没有行动,无法发生改变,徒增焦虑而已。让我们小步向前,踏实走稳每一个台阶。练习叮嘱:
家长可以自行设计希望强调的时间点,除了学习认识钟盘和数字时间外,学龄前的时间轴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识别一天中事件的发生顺序。如果家长希望了解全家的具体时间安排,也可以使用学龄后练习3中的方法,给自己和孩子分别完成日记录涂色表用于比对全家一天的安排是否合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