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为的直接驱动力是情绪
我们先做两个实验,其实不用做实验你也会得到结论:
- 实验一:
我有一份健康的好工作,一天能挣100万。你干不干?
将上面这句话分别对一个7岁小孩和成年人说。我们看看他们在情绪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
- 实验二:
我带你去吃好吃的。
将上面这句话分别对一个7岁小孩和2岁小孩说。我们看看他们在情绪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
- 实验三:
鬼片。
将鬼片分别给非洲兄弟和亚洲兄弟看。我们看看他们在情绪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这里有个视频,仅供参考:非洲人不怕鬼
钱、好吃的、鬼其实都是我们生活里的概念。但面对这些概念,不同的人群会有不一样的情绪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您可能有自己的一些理解,但也请继续往下看,在概念和情绪之间建立链接中我会给出我自己的理解。
进而,我们再来思考下:
因为对钱有不一样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绪反应的刺激下,成年人和儿童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力:成年人大多会努力去挣钱,并不需要别人过多强迫他们。
因为对鬼有不一样的情绪反应,在这种情绪反映下,非洲人和亚洲人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力:亚洲人可能会尽量避免独自出现在那些可能有鬼的环境里。而非洲人就不会有这个担忧了。
让我们继续看一个例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一句话,作者本人听到这句话,内心会有隐约有愉悦的情绪产生。那么,读者您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呢?将这句话讲给7岁孩童听,他们会有什么情绪反应呢?将这句话讲给本身对书不太感兴趣的人群听,他们又有什么情绪反应呢?
我是很乐意对经典书籍反复阅读的,因为这总能给我带来美好的体验。在没有反复阅读经典书籍之前,我内心也会有去重新阅读以前读过的经典书籍的冲动,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够让我愉悦,愉悦的情绪让我愿意这么去做。
其实对所有人而言,真正直接的行为驱动力并不来自于理性思考(我并没有说理性思考不会影响行为,我指的是直接影响行为),而是来自于情绪。如果您只看这个结论,那么请从头认真思考我列举的若干个实例,并再仔细梳理下自己行动力产生的原因并再对下面的问题深入的考虑。
对于喜欢游戏的人而言,为什么会想玩游戏?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为什么会像读书?
对于经常跑马拉松的人而言,为什么不跑就浑身难受,心理不舒服?
对于讲道理的人而言,为什么他们更愿意理性沟通?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请多问几次为什么,5个或者更多。问到最核心的层面,我们终会发现:人行动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情绪。
概念和情绪之间建立链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钱、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概念或者道理对行为产生驱动力的原因是情绪。但,我的困惑是:为什么这些概念或者道理在不同的人群中会触发出完全不一样的情绪,而且这触发的动作还以我们完全无法察觉到的速度完成。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点,我举的例子为什么会选择钱和鬼,因为和是大众最能理解和接受的概念。
钱:
我们回想下,我们观察下,我们思考下。为什么同样说100万,对大人的刺激就如此大,能够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而对小孩子则不然呢。
- 小的时候,我们慢慢对钱产生理解。了解到很多事情需要钱才能办得到,很多欲望只有通过前才能满足。欲望被满足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是愉悦的。有钱和愉悦开心的情绪之间建立了链接。
- 慢慢,我们发现周围的人,很在意钱。谁谁谁挣了钱,会羡慕的不得了。有钱和成就滋生的情绪之间建立了链接。
- 慢慢,我们发现周围的人,很在意钱。谁谁谁亏了钱,会懊恼的不得了。没钱和痛苦的情绪之间建立了链接。
- 慢慢,我们发现周围的人,很在意钱。谁谁谁挣了钱,周围的人会给他竖大拇指,肯定他的能力。他大多数说话也很有发言权。有钱和社会地位滋生的情绪之间建立了链接。
- 慢慢,我们发现周围的人,很在意钱。谁谁谁不会挣钱,家庭会有各种矛盾,会伤心、会吵架。有钱和不和滋生的情绪之间建立了链接。
- 慢慢,我们自己也体会到,有钱的生活和没钱的生活的区别,有钱时和没钱时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转变。
对于钱的认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理解。
- 来自周围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
于是,随着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时间越久,我们持续的在加强着钱和各种感受之间的链接,最终钱这个概念以及与钱相关的场景和各种情绪之间形成条件反射。一谈及到钱,这些条件反射便触发我们内心的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鬼:
小的时候,在谈到鬼的时候,父母们的表情、语气让我们直接体会到害怕。
慢慢,看到各种和鬼相关的影片,鬼意味着恐怖、危险、恶心、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慢慢,周围的人都这么去理解鬼。
于是,随着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时间越久,我们持续的在加强着鬼和各种感受之间的链接,最终鬼这个概念以及与鬼相关的场景和各种情绪之间形成条件反射。一谈及到鬼,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产生害怕的情绪,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回过头去,我们去观察会发现:
- 没有链接,无法触发对应的情绪,无法产生行动力。非洲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和鬼相对应的概念,也就不存在建立起和鬼之间的情绪映射,所以他们不害怕鬼。
- 链接不深刻,触发对应的情绪程度低,也无法产生行动力。在小孩子大脑中,各种概念和情绪之间的链接还不深刻,所以他们在接收到同样的概念时,所展现的情绪及行为和成人会有极大的差异。
场景和情绪之间建立链接
当明白了概念和情绪之间是如何建立链接,以及概念是如何通过情绪驱动我们的行为有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场景和情绪之间是如何建立链接的:
我们来思考一个场景:
公众演讲对于不少人而言是噩梦,他们还未走到台上就已经开始紧张。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公众演讲的各种场景,自己会讲不好、别人会注视自己、自己衣着不得体会被嘲笑等等,这些都会触发自己的紧张情绪。
但,对另一部分人,公众演讲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因为,在他们过往的经历中,他们能够胜任这种场景。公众演讲是掌声、欢呼声、赞美声,他们能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为大家带来快乐、为大家带来成长。公众演讲对他们而言是成就感以及由成就感衍生的各种美好情绪。
随着时间的流逝,公众演讲这个场景一次次和自己的各种情绪之间建立链接,并被一次次加强。不同的人,建立链接的方向不一样(主观建立或者客观建立)最终,面对公众演讲产生巨大的情绪差异和行为差异。
主观建立:就是自己一次次加强自己对公众演讲的感受。每次公众演讲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出错了怎么办、我可能不行、我没准备好。
客观建立:
- 周围的反馈:他不行的,他讲不了,还是让某某某来吧。你看,这个傻叉,都讲的什么啊,哈哈哈,嘲笑。
- 周围的表现:某某某公众演讲的时候,被人嘲笑了,别人也会嘲笑我。某某某公众演讲的时候出错了,我也会出错的。某某某公众演讲的时候很紧张,我也会如此紧张。
我们再来思考一个更普遍的场景:
面对困难:
面对困难这个场景大家都会有经历。当我们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的时候,有些人会表现很乐观,而有些人则会表现很悲观。有些人会努力克服,而有些人则会退缩。
如果是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此时,当旁边有人鼓励加油的时候,那些犹豫不决的人往往会鼓起勇气,努力克服自己内心的怯弱,勇敢面对挑战。
- 最终,有些人成功的解决了这些困难。他获得了:成就感、表扬、肯定、赞美。
- 最终,有些人没能解决这个困难。他获得了:批评、嘲讽、冷言冷语、泼冷水。
- 最终,有些人尽力了。他获得了:安慰、鼓励。
生活会一次次给我们挑战和困难,我们将会一次次得到不同的反馈并建立起困难和各种情绪之间的链接。有些是良性的加强,而有些是恶性的加强。最终,面对困难的时候,人必然会出情绪上的巨大差异进而产生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深刻理解了情绪链接的产生会对我们生活决策产生质的影响。我会在对我们的帮助一节中详细说明。
理解情绪比理解概念更强
在说对我们的帮助之前,我们需要再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理解情绪的能力比理解概念的能力更强。
也许您会觉得,这不显然吗?但还是听我分析分析:
危险:
危险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 当孩子第一次把手伸向火的时候:你会大叫,你会很害怕,你会惊慌失措。孩子从此便对火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他还不知道接触到火会有什么后果,但通过你的语言、表情、行为,他建立了自己对火的第一次情绪链接。你告诉他:这很危险。
- 当孩子来到马路边,准备闯红灯的时候,你会迅速制止,并严肃的告诉他:这很危险。注意:严肃、制止,以及此时你的语气。
- 当孩子到池塘边玩水的时候,你阻止孩子的行为、语气、表情都会比道理来的高效。并告诉他:这很危险。
一次次,孩子通过你的各种外在表现,间接的建立起了危险和各种情绪之间的链接。虽然,他还没有经历太大的危险,对危险也没有深刻的理解,但他知道危险是个很恐怖的东西。因为,人类理解情绪的能力远远强于理解这些抽象语言概念的能力。同理,非常特别极其重要:人类通过观察客观环境里的情绪表现,从而建立起情绪链接的速度远远快于通过讲道理的方式习得情绪链接的速度。因为人天生读得懂表情、看得懂行为、听得懂语气(没有写语言),而对语言的理解、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大量的积累。
情绪链接的价值(二):善用情绪链接,实现更好的人生
- 理解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 理解我们的改变会很缓慢且不明显
- 如何改变之优化客观环境
- 如何改变之画小圈,持续建立正反馈
- 包容自己善待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