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书籍一直在倡导不抱怨,不抱怨,但往往很多人做不到,为什么?
其实我想说的是,不要克制抱怨,先面对它!
关于抱怨,往往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内在的抱怨,也就是自己抱怨,另外一种是外在的抱怨,即常说他人抱怨。
(1)内在的抱怨
每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遇到的烦心事情也不一样,一天下来要做到不抱怨其实很难,除非修行到一定程度,有很宽广的胸怀和极大的忍耐力,才能做到波澜不惊,不抱怨任何事。
而对于咱们这些凡夫俗子,却很容易一遇到一丁点事情就开始抱怨。抱怨往往会带来不好的效果,比如心情更糟糕,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或者也传播给周围的环境和朋友,大家都跟着一起沉浸到充满怨气的氛围当中。抱怨也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甚至陷入一个不良循环。
我们明知道抱怨不好,可为何控制不了自己抱怨的冲动呢?
我们明知道要控制自己,可为何还是习惯性抱怨呢?
抱怨,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汹涌可怕。它似乎是一股隐藏在我们身体中的戾气,又似乎是我们内心中的另外一个自我——魔鬼,又似乎是我们脱掉面具后竭嘶底里的赤裸裸的自己。
既然抱怨如此不好,为什么我们本能的身体和大脑会“失控”般任其肆意妄为呢?难道是真的失控了吗?我们一定要牢牢控制住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克制住自己的内心吗?
其实不是的!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抱怨,首先要先了解抱怨的源头。
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换句话说,抱怨,从某种程度而言,也是对我们身心的一种保护。当我们遇到特别糟心的环境或者事情的时候,我们瞬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发现事实与预想的不一致,大脑和身体感觉“被欺骗”,被自己预想或原有的认知所欺骗。大脑和身体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解释来,掩盖自己原有的预想或认知。不管是心里抱怨,还是口头宣泄抱怨,或者是肢体上的发泄抱怨,都是某种程度上大脑为自己的自欺欺人做掩饰,四肢的宣泄也在缓解大脑的冲动所带来的热血澎湃。
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跳出这个烦躁的躯壳,让灵魂冷静一会。
当我们跳出我们的躯壳去看这一切,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其实害怕的是面对自己,面对那个不适应环境,面对那个手足无措,面对那个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自己。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到局外看局内的自己,正犹如看一部电视剧般旁观,我们就很快可以给这个电视剧里的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法。
生活中,我们去指导别人,给别人建议的时候往往来得更轻松和简单,没有太多的思想负担,因为那一刻的我们是没有压力的,也没有太多的困扰。
那我们为何不暂时把那个烦恼的“我”放在那里,先让其抱怨一会,或者等“我”抱怨完或者发泄完,跳出来或者回头来看,那个“我”到底在遇到什么问题才导致这样?记住,抱怨后要冷静思考:这个抱怨,能帮“我”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能,那“我”该找到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紧接下来,我们要找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个事情瞬间简单多了,我们在帮“那个人”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常常乐于帮助他人,而难以帮助自己。那我们就去帮助“那个人”吧,帮助他走出困境,帮助他解决问题。想象一下,当这个人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喜悦之情、他困扰在眉间的乌云散开的情形,是多么让我们有成就感的啊。你,成功地帮助了“那个人”从抱怨中逃离出来,换句话说,你帮助了“那个人”化抱怨为行动力,真的做了一件给力的事情!
内在的抱怨在所难免,当我们有意识到自己常常抱怨时,不如跳脱出来看自己,感受“我”抱怨的整个过程,冷静思考,为何抱怨?除了抱怨,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学会静静地感受自己内心和身体的变化,感受自己抱怨的语气、眼神、姿态、动作和思想,感受自己“变”的那一刹那。多几次这样的感受,慢慢地,你就如同看到一个熟悉的朋友,他的一个眼神你就知道这个人要干嘛。那个时候,那就知道自己很快要抱怨了,如果抱怨不合时宜,如果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停止做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那不抱怨,堵得慌,怎么办?如果实在需要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那还得为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当你意识到自己内心开始不满的时候,不妨写出来,或者找个好友说出来,但建议尽可能客观地阐述事实,说完之后,跟他说,抱歉,我的这些情绪希望不影响到你,我也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好的建议~这样,倾听你的朋友,瞬间会感觉自己被需要,而不仅仅只是情绪的宣泄桶。
感受自己,意识警觉,寻找情绪出口,找到解决方法,多试几次,让这样的方法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地就会减少抱怨。

(2)外在的抱怨
朋友对你说,真烦,那个可恶的上司又要我加班。
妈妈对你说,都怪你那不争气的老爸,现在我们还在这破屋子里生活。
老婆对你说,你要能多赚点钱回来,我们的小孩也能上个好学校。
……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听到别人的抱怨数不胜数,不管这些抱怨的对象是谁,我们往往深受其害。
当别人找我们抱怨他们的事情时,我们推脱不掉而又没法拒绝时,怎么办才能让自己不受这些抱怨所影响?
如果你朋友开口就向你抱怨,此刻你就像站在山外看山中的他,此刻你要想,他的抱怨仅仅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还是在找你寻求一种解决方法呢?
不管是为何抱怨,我们要学会先保护自己。因为坏情绪的传染速度之快之广、影响力之坏,可怕至极。
保护自己,要学会在别人开口之前,意识到,对方的状态和言语,是否是一种抱怨。如果你以前没有这种意识,那不妨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多留心,多发现,如果一旦发现对方开始在抱怨,那就要警惕了。
提高这种警惕,并不是让你防着你的朋友,也不是让你拒绝对方的抱怨,更不要在对方开口讲到一半就立即灌输你的鸡汤。而是警惕自己不要过分沉浸在对方抱怨的事件或者氛围当中,更不要把自己假设成为抱怨事件中的主角,也不要就此抱怨联想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有抱怨,就有需求,有情绪宣泄或者解决问题的需求。
我们首先要先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支持他抱怨的心情,让他先宣泄出心里的情绪垃圾;
当对方把我们当倾听者时,我们也不能仅仅倾听,我们要做一个内存双核的倾听者。
什么是内存双核的倾听者呢?
一方面我们要认可对方,认可他的心情、他的状况、认可他抱怨这个事情“太对了”。
如果是面对面,要跟对方眼神上有交流,或者拍拍他的肩膀,这些动作都是在告诉和安慰他,你找我倾诉是对的,我站在你这边,你好无辜,你好可怜,你真的需要被同情。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分析对方所抱怨的相关事情,客观分析对方为什么抱怨这件事情或者这个人,是有什么盲区我们没有意识到才导致我们感觉被欺骗,还是有什么信息不对称才导致我们被隐瞒?
如果是面对面,也要观察对方的神情,对方在抱怨的时候是夸大其词,还是娓娓道来相对客观?对方只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不在乎怎么处理这问题,还是真的有解决问题的渴望。
如果对方渴望解决问题,那你也要积极给与反馈,在询问对方真的需要解决问题的建议时给出他你认为有建设性的建议。
如果对方压根不想解决问题,或者没有太强的意愿,那么我们就做个纯粹的倾听者,不妨左耳进右耳出。
听完舒口气,告诉自己,看完一个电视剧了,继续自己幸福的生活。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人往往不需要别人来给他的生活指手画脚,哪怕他找你抱怨或者倾诉。因为他还没有醒过来,他害怕改变,他不愿意面对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永远不要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面对外在的抱怨,首先保护自己,不轻易沉浸其中,不要被他人抱怨的情绪所影响,更不要被左右;同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少惹那些只是为了宣泄的人。
————不要克制抱怨,先面对它,再解决它!
【此文章是原创,若是转载,请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