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影评、书评
读后感 107 林徽因

读后感 107 林徽因

作者: e231cf926b7f | 来源:发表于2019-07-04 10:57 被阅读8次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离梁启超的号召之下回国之后,最初是在东北教学。当时的东北和北京比起来,条件是很艰苦的,算是蛮荒之地,而且全是少数民族,可能民风比较淳朴,但是经济落后,但是两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当时国内北京还没有发展建筑行业,所以两人在北京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先在祖国北方洒头颅抛热血。

我们要知道两人都是富贵人家出来的子弟,从小没有吃过太多苦,生活条件优渥,而且一直都在读书,哪里承受过太多生活的苦呢,然而一回国就要去往自然环境恶劣的东北,对于两人来说是个巨大的考验和磨练。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两个人虽然拿着低廉的工资,但是依然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两人在学校任职,认识了一堆同样热爱建筑事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塞公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两人最开始去的是北京,可能就遇不到这么多朋友。梁思成也不会遇见最后的伴侣学生了,这都是后话。

最开始两个人的生活算是有点落魄的,因为工资不算高,不能满足两个人风花雪月的消遣,所以两个人就尽量减少开支,只专注于学业和事业。两人一心沉浸在建筑事业中,和朋友一起讨论工作,还经常邀请朋友一起来家中探讨,好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因为当时在国内,建筑算是一门新兴行业,所以很多学生课后都会问两人问题,两人非但没有嫌弃,而是还热情的邀请学生来家中辅导功课,主动为学生解疑答惑,一副先生之风的样子,是我心中真正的师者风范。

虽然两个人是大学老师,按照常理来说,大学老师是不会这么积极主动的授课,为学生讲问题和孜孜不倦的教导。我自己也正处在大学,知道大学老师是什么样的风格,所以心里更加由衷的敬佩两人的风范。师者,就应该有一个老师的风范,不辞辛苦和不嫌麻烦的为学生讲问题,当时建筑行业还是最开始在东北开设课程,所以学生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是必然的事情。二人也希望通过他们的一己之力,为祖国的建筑行业做出一份贡献,我看到了一个爱国者的真正担当。

两人不辞辛劳,一心只扑在教学事业和建筑发展,就算日子过得清贫也罢,就算工资低,条件艰苦又如何,能够为学生传授知识是他们两人心中最大的愿望。一个真正的士大夫精神,是就算自己生活不优越,也要为自己的热爱洒头颅抛热血,一心只为自己喜爱的学生和事业。说实话,我真心佩服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祖国有这样的老师,怎么能不会繁荣昌盛呢!

老师,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久违的师者精神,一个真正的老师该有的风范。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一定是要多大的学术成绩,能够做到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我觉得就是最大的负责和尽职。

相关文章

  • 读后感 107 林徽因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离梁启超的号召之下回国之后,最初是在东北教学。当时的东北和北京比起来,条件是很艰苦的,算是蛮荒之地...

  • 书读完,未必懂

    三姊妹篇《林徽因传》、《三毛传》、《张爱玲传》都已读完了。 每读完一本都写了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被周老师批这...

  • 《林徽因》读后感

    今天我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把《林徽因》这本书读完了。当我合上书本时,我的心里沉甸甸的,久久不能平静。 ...

  • 读《林徽因传》

    暑假孩子有一项语文作业是阅读《林徽因传》这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便在当当网上买来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这个...

  • 独立是女人的资本,坚持学习是资本的根源--------张幼仪读后

    独立是女人的资本,坚持学习是资本的根源 --------张幼仪读后感 说起徐志摩,大部分人会想到林徽因,想...

  • 林徽因传读后感

    偶然翻到林徽因转,阅读完,心里不禁惆怅,她的评价十分多,有人说她是多情之人,破坏了徐志摩的婚姻,却又与梁思成结为夫...

  • «林徽因语录»读后感

    流年真的似水,一去不返,看过的风景也许还可以重来,而逝去的人却再也不会回头。任由你千思万想,他除了偶然在你梦中彷徨...

  • 《林徽因传》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林徽因的认识仅限于她是徐志摩的热恋,最后却嫁给了梁思成,并被金岳霖爱了一辈子。徐志摩因她离婚,...

  • 读后感 94 林徽因

    上文说到林徽因在徐志摩和父亲一来二去的交往中对这个男子有一种浅浅的崇拜,而徐志摩也对这个小女子欣赏至极。由此,两人...

  • 读后感 93 林徽因

    之前说到了林徽因十六岁就跟随父亲前往外国旅游考察,而我们平常人家的孩子在这个时候还在爸妈的保护下安静的成长,出国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后感 107 林徽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rl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