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陕北旅游•平凡人的环球旅行旅行·在路上
陕北最可爱的人 l 住在黄土高坡窑洞里的那些日子(终)

陕北最可爱的人 l 住在黄土高坡窑洞里的那些日子(终)

作者: 岛主与茉莉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7:09 被阅读20次

一眨眼,半月时间快过去,我们明天即将离开王宿里。多少有点不舍,当进军叔和大婶听说我们要走时,大婶眼睛都红了。他们真的非常令我感动,我们说会再回来的,但谁知道那将是何年何月的事呢。人快离去,最不舍的不是这里秀美的山峁,也不是蜿蜒雄浑的无定河,而是这里的人,陕北人。顿时间,一张张的脸开始放电影似地从脑中掠过,一个个的场景,是那么的清晰。

可爱的刘叔夫妇

陕北人身上闪现着一种独特而美丽的品格,尤其是陕北的老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北人。我敬重他们,是因为他们可以代表陕北,我们印象中和文化上塑造的陕北。我喜欢走进他们的院子,和他们拉话;我愿意凝视他们紫褐色的皮肤,听他们倾诉;我喜欢远望他们佝偻的背影,为他们祝福;我甚至爱上他们残缺不全的牙齿和近乎天真的沧桑,向往能为他们写一篇如《白杨礼赞》般的赞诗,我甚至强烈地感觉到这是我的一份责任。

村里的大爷

陕北山大沟深,梁峁延绵,地僻人稀,陕北人靠着顽强的信念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来的,还充满了恢弘之气,如盛唐之民。这些不太长庄稼的土地疯一般地长出一茬又一茬的民歌,“信天游”这种极具张力、极富个性、充满激情和悲怆的旋律便成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与天与地与人斗的精神食粮。

我曾无数次走在陕北最深的山沟里,用一样谦虚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头戴白羊肚巾的老汉把情感寄托在了歌声中,老太太们把一生的经历浓缩在剪纸中,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婚丧嫁娶、柴米油盐,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如果你走进家门,哪怕只是走到院外,主人也会热情厚道地招待你的。陕北人,极看重”门风”,王宿里的乡亲更是如此。谁家若对客人冷淡和怠慢,立刻会遭到全村人的非议和斥责。他们会招你上炕,然后腾地端上来一筛子红枣,一簸箕南瓜子,你就大口吃,吃的有股粗劲厚实劲,不然他们也会说你”生分的和城里里人一样样的。”

邻居大叔

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把情与爱,把浓浓的山沟情感,倾洒在山坡里。他们在山里向阳的坡面,挖几孔土窑洞,炕很大,灶火口燃烧着熊熊的柴火。劳作了一天的农人,坐在炕头,优哉游哉地抽着烟,兴致起时,唱几段优美的信天游,飘飘荡荡,歌声传得很远,引得满窑,甚至满院的人呼应而起,顿时热闹非常。

尤其是用当地话唱出来的歌谣,就像贵州酿的茅台,纯正。我跟着他们,讶讶学语,还是只能学会只言片语,兴许这里的语言太过古老了。啧哩(这里),呐哩(那里),辣哩(哪里),辣一个(哪?哪个是?),年四(去年),切帖(前天),也帖(昨天),后(后天),明(明天),咋卸(吃饭),似达(试一试),难活(困难、不好受),拉话(聊天、说话),求实子(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可尔了(很坏),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就呢么个(一般,还行、过得去),短(差劲)。然而,所谓一方水土一方言。只有这里的话才是最配这里的水土的,也只有这种深沉的口音,才能把陕北的厚重读出来。

陕北干旱少雨,经常几个月都没有一滴雨,所以祈雨是陕北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祭礼,有抽签问卦探知下雨的;有为神灵唱戏的;有放生猪羊以感动神灵下雨的。之所以想起祈雨,是因为昨天突然下期一场雨,在几番努力下,我找到了祈雨歌的歌词:

巳时布云午时里下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你要显功就要今个儿显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风娘娘调来南风雨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调来南风下海雨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天高黄旱无处藏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午羊无处吃那草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南海龙王下海雨哟,

下了海雨救万民哟。

这里的人对雨的感情是复杂的,这里干旱得无定河都不定期地断流,干燥的黄土就像张开着一张张嗷嗷待哺干裂的嘴,渴望着雨水的滋润。但经常造成农民们歉收甚至无收的也是雨这个东西。当红枣快熟要收的时候,一场大雨会让熬了那么久的红枣全部烂掉,前年的王宿里便是如此惨况。

入夜前,大家都走到大树下,一起聊起天来。也许因为我们即将离开,很多相邻的人都早早地过来,人比以往更齐整。这次一别,意味着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回到这片土地。渐渐地,夜深了,而树下的石头上、石板上,都坐满了人,甚至旁边也站着几个。

大家相互聊着,时不时笑声响起。不知道是谁提议唱歌,一下子触动了大家心灵中的心弦,大家起哄起来。那些阿姨大叔叫我们这些年轻人来一首,而我也忍不住起哄让他们来一首陕北民歌,顿时哄闹起来。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大婶自告奋勇献歌一曲。声音那个叫雄亮,铿锵有力而自信满满,相信是平常就有这爱好的。

大婶歌声一结束,掌声立马响起。大家还是对阿姨不依不饶,几番推搪见不行,阿姨就开始唱了起来: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唯有)(那个)兰花花好。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一曲《兰花花》刚落,站在旁边的那位被誉为歌神的大叔被大家喊了几下也按捺不住了,清了清嗓子,提了一口气,就放开了歌喉。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实力壮。

千家万户哎嗨哎嗨哟,

把门开哎嗨哎嗨哟,

快把那亲人迎进来,

依儿呀儿来吧哟。

热腾腾的油糕哎嗨哎嗨哟,

端上桌哎嗨哎嗨哟,

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

依儿呀儿来吧哟。

满开的乌云哎嗨哎嗨哟,

风吹散哎嗨哎嗨哟,

共产党来的晴了天,

依儿呀儿来吧哟。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大叔歌喉一开,全场都鸦雀无声,大家陶醉了。那歌声简直是天籁之音,苍劲有力,似乎他的嗓子就是为陕北民歌为生的。悠扬的歌声顺风飘去,在山谷间回荡,幽静的小村里相信每个人都在倾听着这从天边飘来的歌声。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刚下,大叔就再接上一曲《拉手手亲口口》。

妹想拉着哥哥的手

哥想亲妹妹的口

亲口口那个拉手手

咱俩往旮旯里走

亲口口那个拉手手

咱俩往旮旯里走

哥哥我口难开

拉着我那妹妹的手

拉手手 亲口口

咱们俩个背道道走

拉手手 亲口口

咱们俩个一搭搭走。

这首歌节奏欢快,音律动人,歌词通俗,把原本就很高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们真的没有想到今晚会有机会听到如此地道动听的陕北民歌,惊喜之余依旧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本来树下的人都比较陌生,但几曲民歌下来,大家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突然拉近了许多。一起起哄,一起欢笑,一起陶醉。相信今晚将成为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一页,以后只要听到或想起陕北民歌,相信脑海中一定会浮起这一段记忆。

这就是陕北民歌,它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是黄土文化最精华的一个篇章。陕北就是这样一个歌声的世界,无论是站在崇山梁峁之上,还是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道里,或者是耕作在田地枣林中,到处都可能听到顺风飘来的悠扬歌声。“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实际上,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民歌。黄土高原上,既有婆姨们如泣如诉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们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

你很难想象,陕北的农民是生活在多么火热的情感世界中,就像他们头顶的太阳。和他们相处一段时日,你会确信,你是和世界上最质朴、真诚、宽厚的人相处。丰富的情感,刚烈而直爽的个性,这就是陕北人。他们紫褐色的脸上的每一条皱纹,他们弯弯的脊背的每一个弧度,都记载着起起伏伏的陕北的历史。我相信,不,我坚信,这次陕北之行已经给我注入了陕北的血液,我的情感和这片土地将是相通的,即便相隔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陕北最可爱的人 l 住在黄土高坡窑洞里的那些日子(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ss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