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写作•遇见上班这点事儿想法
【老王的无图文】一封有诚意的辞职信

【老王的无图文】一封有诚意的辞职信

作者: 老王的无图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6-13 21:23 被阅读32次

    【导语】这是我2015年7月23日写给老东家的一封辞职信,最近被无意翻出,回过头再来看这些字,竟有一丝将春光种进土壤般的莫名期待和感动。

    前段时间让廖蓉在系统里帮忙查了下,我的入职时间是05年7月23号,也就是说,刚刚好,今天是我来格力十年期满。说得跟“进去过”似的,呵呵,其实我更喜欢这里面修炼的味道。

    最近常常回想起过往的人和事,这种回想多少带着一种仪式感的味道,记得最清楚的还是第一次到格力的情景:05年春节前的十来天赶到珠海,那是个暖冬,大概有20多度吧。原本是陪同学过来面试的,也顺道把简历塞给了人力部的同事,一番软磨硬泡之后,他不大肯定的让去管路厂碰碰运气。小跑去到管路厂推开办公室,第一个见到的是克光,他走过来跟我打招呼,满脸的热闹,像是迎自家兄弟一般,还边招呼边帮我敲开了隔间的厂长办公室。老李厂长一点架子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儿起身过来拍了拍我,示意坐下的同时,他眯着眼带着浓厚的乡音调侃到:“哟,一看就是文艺青年嘛。”大概是身上来不及脱掉的军绿大棉袄、波浪卷发以及随意修剪的络腮胡帮我完整的传递了内心的不羁吧。也算运气好,要是被格力拒之门外的话,很有可能就被惠州搞传销的朋友拉过去过年了,不过也说不定能更早走上培训讲台。十年,如同一根棒槌,把我从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傲骄青年,捶打成意气风发不知天高地厚的无知中年。离别之际,有些话,想留给自己以及有缘的人。

    一、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弯腰的机会

    到格力后的第一位导师是马安乐,人称老马,他是从基层弯管工一步一步干起来的,曾经与张树源、曹祥云他们入选过企业文化手册的技术大牛。我入厂时他已经是分厂工艺组的头儿,人很随和也能吃苦,经常在车间里倒腾设备搞到很晚,而且冷不丁就会冒出一个奇怪的点子,据说那时候分厂大半的设备改造都与他有关。厂里有人曾当着老马的面说他是个精明的人,很能讨领导欢心,能拿的荣誉一项也没少拿。有一次我们加班,我出去打盒饭回来一起吃,饭吃到一半,他停下来一拍大腿,拉着我说是要上车间看新引进的过滤器自动焊,一路嚼饭一路兴奋的说:“总算想到一个可以解决出炉氧化的办法了,咱们赶紧去试试。”那晚,我问他为什么对搞设备这么有劲儿。他说,“小王,你可能还对技术对设备没有太多接触,这种感觉很难跟你形容清楚。当你有一个构思一个新想法,把问题解决甚至做出了设备,提升了好多人的效率后,这种感受是用钱换不来的。”他顿了顿,“但是这些构思和创新,一定是你在机器底下一趴就是半天趴出来的,我一到车间,就想看下摸下这些设备哪里还不够好,所以,有些点子也是我佝着腰佝出来的。”向设备弯腰,向你从事和喜欢的工作弯腰,往往要比只能向人弯腰的人更让人敬重,或许这才是老马真正精明的地方。现在想想,这其实就是最近被互联网炒得很凶的“极客精神”,只是那个时候寡言少语的师傅们更偏好“工匠”这样土一点的名字。

    老马后来还是离开了格力,也就是在他离开、我转到培训岗之后,把他的话拿出来反刍,才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这一点后面会细说。说到这里,还是多说两句吧,像老马这样的人,在格力其实还有不少,至少我印象中是。在我们的组织基因里,也多少流淌着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将领文化,80、90年代起来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如此,一个时代的个体、企业、社会大体会保持着某种气质的同步与契合。而这些在几乎同时代的华为身上也得到了印照,华为叫“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格力叫“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只是他们用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方式把这一点秉持和延续了下来,相信格力也会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好的传承方法。

    二、让自己年轻的时候受一些挫折

    可能是受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传统熏陶,我们自打从娘胎出来就不自觉的被父母被社会放在了一个加速的跑道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跟不跟得上,跑道绑架了你的方向和速度。我们这辈子拼不过或完不成的所谓梦想,然后又会以“爱和经验”的名义捆在孩子身上放上跑道继续“传承”下去,有时想想挺可悲的,前半辈子为继续父母的希望梦想而活,后半辈子为设计儿女的希望梦想而活,自己的呢。还好,我父母都是农民,除了让全家人吃饱饭,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梦想。

    参加工作以后,你会发现:成年人对于速度的迷恋丝毫不亚于玩耍游乐的小孩。速度成为我们对生活对工作表达激情和热度最直白的语言,尤其是身处一家20多年复合增长率37.8%的高速发展的公司里:谁两年做到了主管,谁三年干到了中干,谁不到五年就买房买车……你会不自觉的认为,当有人在路上夸你年轻有才华的时候,这种赞美30来岁男人的说辞如同说女生长的善良是一样苍白的技法,即使对方在掏心窝子跟你说话。人在比对在层级在排队中建立的价值次序,会让我们缺乏慎独的思考和自我认知,在速度和结果的面前,我们无法坦然的面对自己热爱的专业和足够尊重过程的努力。

    又扯远了,回到这个主题上来,为什么说要让自己年轻的时候受一些挫折呢?这些年,看到身边不少的同事、朋友甚至亲人,一路上学习、家庭、事业凯歌高奏一帆风顺,学校的优等生,父母的掌上珠,团队的主心骨,跑的比同龄人都要快都要顺。速度尤其是年轻的速度会掩盖不少问题,如果这种成长繁荣中再掺杂一些无序的机缘时,一旦出现一点意外,就会撕裂这种“我跑在别人前头”的表象,撕裂整个不牢靠的自我价值体系。当我们凭着年轻气盛站在了高处,习惯性的将腰板挺得比文青还直还硬,哪天命运需要俯身再去体验低处的风景时,我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姿势也只能是躺下。易经里坤卦中有这么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我们的修炼还没有到那个份上的时候,侥幸得到的地位、名誉、物质都会还回去的。  

    说到这,好像是在替无为者开脱,当然不希望上面的说法成为我们不作为的情怀标榜和道德粉饰。关于成长,有两个比较认同的说法,一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圻教授在格力授课时提到的,在冯仑《野蛮生长》基础上引申的“悄无声息的野蛮生长论”,另一个是前段时间在微信圈疯传的“毛竹式生长”,其实这两个说法也是相通的,“悄无声息”和“毛竹的慢”对于年轻人而言其实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挫折,我把它们翻译成“谦卑的疯狂”。在中国特有的国情舆情下,悄无声息、厚积薄发既符合道家之道,也对照兵家之法。这辈子,我们在路上注定会遇到不同的人,有的积聚生命能量一天24小时拼命工作把办公桌当床把结果当荣耀,有的每天按时下班回家就养花种草把遛狗当运动把过程当风景,前者尊重事业,后者尊重生活,都是对的人生。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能量守恒。            

    三、向身边的年轻人学习

    14年年初的时候,万科的郁亮把一个卖情趣用品的90后马佳佳请到万科去讲课。

    这两年有个词很火,叫“后喻时代”,指长辈向晚辈学习,是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长辈向晚辈学习”,这在信息渠道单一而封闭的传统年代,是忤逆的也是可笑的,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长,凭什么向年轻人学习?凭什么?凭的可能就是这个信息对称的年代,长辈们师傅们过去靠十几甚至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信息优势和知识权威,会分分钟被互联网被度娘被知乎给秒了。

     很多人都在谈互联网时代,谈它的机遇与挑战,格力内部也在谈。互联网是工具,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互联网对传统社会的首要冲击是:我们的认知秩序被解构和重建,不再单纯依靠自上至下,由老及新的知识传承,就象80年代我父亲教会了我骑自行车,而现在,我五岁的儿子却教会了他外公发微信玩IPAD游戏一样。而认知秩序的变化会带来价值排序的变化,谁能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快速关联或者转化应用,谁就是知识或者权利的中心(注意这里是说中心,而不是顶峰),长者的优势在于有经验的洞察与深层关联的能力,而年轻人的优势在于更便捷的工具和更开放的心态。信息对称和数据透明也必将推动我们寻求更高智商和情商的共事模式,即使我们身处一个高速发展拥有足够专业自信和道路自信的组织里,保持与外界的关联和洞察,至少不是件坏事。

    就像郁亮后来解释请马佳佳的初衷,甚至这一点已经在万科13年的年报中出现,就是“比变化更重要的,是洞察变背后的不变”。向年轻人学习,学习新信息和工具,更是通过学习完成自我心态和认知的调教。

    用开放的心态拥抱改变,有时比改变本身更可贵。

    四、尝试找到工作与做人的某种关联

    其实我是个内向的人,到现在都是。

    09年11月要到培训部,回家去问媳妇儿意见,她二话没说,去吧。问她为啥?她说至少可以改掉说粗话的毛病。回想也是,常年在分厂现场搞管理,节奏快压力大,耳濡目染以至于回家吃饭夹菜时,也会笑着说“他妈的,这个鱼好吃,就是有点咸”,其实很多时候“他妈的”诸如此类的词,在搞现场的人嘴里就是个语气助词。很多听过我前期讲课的人都有这样的印象:佝着个背,穿着不规范,说话有点小害羞。五年多过去了,到现在除了背驼得更厉害些,其他基本没变。有时想想,我还蛮享受这样的评价的,因为这就是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讲台上,也摸索了一些粗浅的认知。譬如说培训讲师的三个认知阶段与做人的牵强关联。首先是“我为人师”,当然,这是建立在你有了足够的专业积累和实践认知后的心理阶段,你会全身心的倾听自己,会把话说得很满,把PPT做到一百二十好几页,会课堂上讲的吐沫横飞两腿打颤,你会把自己认为好的全面的专业的统统塞给对方,就像为你的儿女自作主张报了五六个兴趣班时充满使命感和自豪感一样。你会以权威为荣以专业为荣,以下面的学员仰着头崇拜中带着一丝迷茫的眼神为荣。再者是“人为我师”,讲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会发现讲师为中心是组织教学里特别荒谬的一件事,你会意识到“多就是少”,会把心门打开去倾听学员的声音,去认真观察思考学员听懂了么?学会了么?愿用了么?你会以终为始重新考量自己的课程设计和呈现技巧,会去客观的反省自己在课程中的不足并积极的去行动,找身边的专家,找专家身边的大咖。你会放下很多以前写在你的PPT里那些浅尝辄止给你和学员带来困扰的废话,你会更加深刻的体味“简则易从”的道理,你会由衷的感叹,原来处下求学、原来放下是件如此美妙的事情。最后是“人人为师”,这一点有点类似于“共产主义”、“乌托邦”的味道。那是充分尊重人和调动人成就感的培训极乐世界,是把视野打开把界限打开,打破“讲师、学员、教室、上课时间、纪律”等传统的时空界定,让学习“人人、时时、处处”可以发生,培训将被“全民智本”的学习共享文化所取代!这个粗浅历程竟然与“生而双手紧攥唯见自我,死而撒手人寰但求无我”的人生何其相似?

    这里再插播一条,是12年还是哪一年,我们团队一起去工业设计中心参观交流,宣誓墙、随处可以写写画画的毛玻璃、CMF?室的自画像、工作导航图、定制化的办公桌等等,好多类似于《共好》沃尔顿2号工厂中精加工车间的美好片段,不知现在是否还保存完整甚至有新的惊喜。再扯回来,上个月午休后在厕所旁洗脸提神,照镜子时,阿姨默默的来了句,“真帅!”面对阿姨这么近距离简单粗暴的夸奖,我回了句,“阿姨,您的地拖得真干净,有什么技巧么?”(请原谅我的职业病),阿姨兴致一来,跟我讲了十来分钟拖地的技巧讲究,又是一个方法论的宝贵案例啊。

    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尽量保持与人的关联而不被割裂,与客户、与同事、与自己。

    五、留或者走,都要修炼不迷失自己

    生活也好,工作也罢,都是一场修炼。

    大多数人修炼个三五年就会产生两种截然的情感,麻木的不一定会离开,热爱的不一定会留下。其实自从动了要走的念头,最近两个月都有点自卑,这种自卑不是自己对前景对专业不自信,而是当产生了离开的念头还留在这里等着做一个身体告别的仪式时,当自己知道正在占公司的便宜而没有堂堂正正去挣钱时,自尊会急速消减。前段时间经常听到这个技术员被多少多少万挖走了,哪个人被哪个公司请去做高管了,哪个人又出去创业当老板了。再过段时间又听说这个技术员没干多久又跳槽了,那个做高管的也换地方了,当老板的也混得很苦逼之类的。当然这些信息里本身就充斥着某种舆论导向和情绪聚焦。其实在格力干了三五年的是不太适合跳槽的,因为这个时间自觉不自觉都足够让组织的基因融入你的血液了,格力相对单纯的氛围、实干的文化、细分的作业模式、成本集约的管控手段,要找到与它气质相吻合的企业,还是蛮难的。具体案例就不多举了。最后发现跳来跳去,就是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重新粉饰一下自己而已。所以,别一看到有人跳了你也热血沸腾,你看到的是凉快,你跳下去喝到的是咸水。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跳,我只能说因为我口味重,不怕咸。

    现在每次见面,李厂还会拿“文艺青年”来调侃我一番,调侃当中,也慢慢体味到爱惜、勉励的用心。其实现在想想,周边的真伪文青还不少,乐于发明和总结各种泡妞技巧给大人物画过像的尧哥,从不靠长相吃饭吹拉弹唱样样都能上乡镇大舞台的勇弟,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擅长花鸟山水的小辉,喝酒了就能来首现代诗或者类似于“痛打落水狗”逼格小文的克光,发福了还打着锻炼身体旗号坚持玩音乐的X哥,煮茶论国学发烧音乐剧的老李,黑脸柔肠让我感恩的老郭,在食堂绿凳子上公然引诱我入行的志刚,被我从体育中心捡回来的格力之宝马躺着,少年老成的冯MM,文艺女青年程宝,帅到有内涵的小盛,调侃标本大师,瞎白活瀚森,【逻辑思维】发烧友卉卉,一直没怎么发财的高老板,专业严谨讲感情没事就能聊五毛的法雯,还有那些曾经一路同行的兄弟姐妹们,不一一细说了……生活再苦逼,你们都一直在修炼,修炼不迷失自我的能力,修炼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这段话,你们帮我留着,十年后拿出来,成功了我就去讲成功学,失败了我就去讲失败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王的无图文】一封有诚意的辞职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us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