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又不听话了,在班上和同学打架了,假如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选项A:严厉批评;选项B:好好劝导;选项C:其他。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选项呢?
选择相信大多数朋友都会选择A或者B,在我们传统教育中,孩子犯了错,第一反应就是批评、指责,或者好好讲道理。但是效果如何呢?无论是批评、指责还是说教,都是家长、老师单方面的灌输,孩子都是处于被迫接受状态,有的孩子当场就不接受,老师家长们会越发觉得这个孩子调皮、不乖;有的孩子一时会迫于无奈接受批评,但他们内心里真的接受了么?
如果你选择C,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管理学之父彼得•圣吉的答案吧。
三重专注力我们相信,创新的社交与情绪学习和系统教育领导者,可以合作共创一套共同的教学原则。例如:
尊重学习者的现状和其理解消化的过程。
聚焦于对学习者来说真实的议题。
允许学生建立模型,以此来构建和测试自己理解问题的方式。
一起学习、一起工作。
把重点放在行动和思考的结合上,要思考“我或我们需要怎样不同的行动或行为”,而不仅仅思考“需要怎样不同的想法思路”。
培养学生对学习主动负责的能力。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激发、共同学习。
把老师的角色定位为设计师、引导者和决策者,而不仅仅是课程大纲的内容传递者和执行者。这意味着老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且能通过老师之间互帮互学的机制持续精进。
——《三重专注力》P90—91
看完这段,你的C答案是什么?有没有看出彼得•圣吉的答案C?
我们来看看原文中的关键词:系统教育、尊重、建立模型、主动负责、互相激发、共同学习、设计师、引导者、决策者。
学习、教育不再是家长、老师的批评、指点,而是以学生、孩子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互相探讨、共同探寻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有三个六岁的小男孩在操场上打架,打架结束之后,没有老师来批评、也没有教导主任来劝架,他们三个自发地围坐在一起,共同画了一张图,他们在探究为什么刚才在操场上打起来了。因为他们的学校相当重视对系统智能的培养。由于想寻找这个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利用课间时间,孩子们运用了一个他们已经学习并熟悉的工具,在一张纸上画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通过工具共同探讨解决“打架”这个问题。
孩子们的系统思维看完这个六岁男孩共同解决“打架”问题的故事,你的直接感受是什么?是震惊、欣慰还是豁然开朗、感慨万千?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孩子们会自己在一起,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闹情绪、或是乖乖听老师批评。很显然,最初孩子们并不会自发地选择共同讨论,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这样行动。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渐渐地就会养成习惯。
所以说,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共同学习我们来看原文片段,其中有4句话值得我们反复思考。1.一起学习、一起工作。2.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激发、共同学习。3.培养学生对学习主动负责的能力。4.把老师的角色定位为设计师、引导者和决策者,而不仅仅是课程大纲的内容传递者和执行者。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孩子和同学打架了,我们会选择怎么做?我们会选择:A单独教育孩子,还是B让孩子和打架的同学一起,共同教育呢?我们会选择:A分别批评两个孩子,还是B让两个孩子互相交流,引导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呢?我们会选择:A告诉孩子以后不能打架,还是B引导孩子自己悟出打架的后果呢?
很显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B答案,在这里,家长相当于老师的角色,这时我们选择的是成为引导者而不是教育者,硬性的灌输只会带来孩子的反感,我们需要不断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启发孩子们共同分析问题、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看完本文,你的答案C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