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电影《四个春天》
人生是不是快乐普通,幸福平常,而悲伤和痛苦却掷地有声?而又恰恰是这样才又觉得快乐和幸福的奢侈和不易?哲学家塞内加有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四个春天》电影宣传海报
《四个春天》是记录一家人四年春天日常生活的一部电影。风格像之前的纪录片《二十二》。导演是这家人的小儿子陆庆屹,他自己导演、拍摄、剪辑,记录了从2013年到2017年四年来年逾古稀的父母、哥哥、姐姐过年回家期间的日常。我还没看任何介绍和影评,把自己单纯的观影感受记录下来。
我觉得导演是很有想法和计划的人,一定在2013年时就已经有了想要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想法,因为感觉他选取的素材是有代表性的。我又想,或者是每年他都有记录的习惯,当到了第四年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佩服他是个有长远规划的人,一切都准备好了,灵感降临,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四个春天》整部电影的纪录风格极为自然,如同空气、清风、日常的流水,让我觉得就像和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一样:一起吃饭,一起写春联,一起爬山挖野菜,一起过节,一起逗乐,欢喜悲伤一起经历。
四个春天,其实中间是隐去的连贯的四季,每个家人的四季。在四年看不见的时间里能想象补充出他们每个人经历的故事:孩子们都不在父母身边,兄弟俩都在北京工作,而且应该不容易,感觉大哥总有一种沧桑和淡淡的忧郁,也许是工作,也许是还未成家,心有对父母的一份愧疚;弟弟很少露面,是隐藏的摄影师,有时都会觉得这是一家四口。姐姐应该嫁得远,开朗活泼,性格像乐观的母亲,有一个已经长得很高大的儿子;一对父母相依相伴,感情颇深,身体健康,最幸福的就是每到过年孩子们基本全都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
《四个春天》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自己的人生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你会发现导演在电影里表达的内容就是一个人、一家人普通的日常:锅碗瓢盆、喜怒哀乐、油盐酱醋……通过父母的日常,展现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他们的所思所见、所闻所感在普通的细节里表达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这份普通的你我都也许经历过的日常,像细腻温柔的手打开你我的心扉,一点一点走进,仿佛看到我们自己,感受到我们自己,入情入心。我看得很专注,电影有很强的代入感,特别是里面的父母亲,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因为有些地方真的很像,比如父母一起上街,一起出去游玩,高兴时会大声歌唱,会为孩子担忧牵挂,那些背影和表情都仿佛是自己的父母。特别电影里母亲给父亲理发,父亲每年给家人摄像,用绘声绘影编辑,都特别像我的父亲母亲。
《四个春天》喜鹊来筑巢了,迎春花开了,香香的金银花插瓶里了,写春联了……很多生活里的小美好就像父母拿在手里吹散的蒲公英,终会散去,但也还会再来。生命里有不易有悲伤,但同样也有平凡的喜悦和淡淡的美好来将它们稀释,生命中的悲喜终是平衡的。
整部电影里最让人难受的是女儿的去世。电影没有交代姐姐的病因,只感到面对病床上动弹不了的女儿时,父母瞬间的苍老和揪心的疼惜。不展的愁眉和日夜守护的身影最终也没能打动死神。画面切换到女儿的遗像时还是让人惊叹和惋惜,曾经活泼热情的女儿,曾经回家庆祝父母金婚,给父母讲笑话的女儿两年后却变成了定格的照片,人生无常,白发人送黑发人。母亲没有撕心裂肺的痛哭,父亲深藏内心的隐忍与悲伤,更是让人难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像平静的水面被猝不及防地划破。人生是不是快乐普通,幸福平常,而悲伤和痛苦却掷地有声?而又恰恰是这样才又觉得快乐和幸福的奢侈和不易?哲学家塞内加有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
春去冬来,冬去春来,每年的每一天为去世的女儿留一个座位,留一碗饭,为她砍一枝青竹,为她打扫坟头上的杂草种上花。雪来了一片干净,春来了一片绿意,生活还要继续,两位老人始终是乐观着向前生活。不知道老父亲在女儿坟前的地上用手杖写下了什么,也不知道老母亲在女儿坟前看着远方时在想什么,这是生者活着的状态,总有力量去支撑去慰藉,只是每个人不同罢了。
这两天在看丁立梅的散文,书中她写了这样一段话:“植物的生命很神奇,在泥土下长长睡了一个夏一个秋,又被冬天的雪唤醒,要是人也能如此,每个长眠于地下的人都会在某一个清晨醒来,那该有多好。也许他们以另一种方式醒过来了,比如说长成一棵风信子的样子。”人生真的很伟大,你以为她会脆弱不堪,但她却无比坚强,以各种方式又认真地活着,乐观地活着,尤其对生命无比热爱的样子令人感动。
我并不觉得电影只是表达陪伴父母,常回家看看的主题,而是在亲情的背后展示了生命的多样、生活的方式、生死的思考,是一本缩小的人生之书,有关爱、有关美好、有关生死、有关等待、有关希望,娓娓道来,他们一家的2018还在继续,我们的2019已经开始。
“永远相信美好,永远热泪盈眶”,这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旋律。人生一首歌,回首时也无风雨也无晴,用感动将它唱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