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世纪左右,黄河中下游的农耕部落开始形成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历经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族”的概念。尤其到东周时期,华夏族在物质上拥有了相对有保障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也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看到周边的民族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狩猎生活,人也比较粗野,于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周边这些“野蛮人”区分开来,称之为“四夷”、“蛮夷”。直至今日人们对不通礼仪缺乏教养之人仍称其为“蛮夷”。

“四夷”是早期的华夏族人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夷者,带弓之人也。具体而言,当时的人们又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将之分别命名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再根据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又具体分为“赤狄”、“白狄”,“骊戎”,“东胡”、“楼烦”等名目繁多的称呼。

总体而言,“华夏”与“四夷”的区分不仅仅是一种民族区分,也是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整个春秋时期,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华夏”与“四夷”的外延边界都处于种不停的变动之中,但就其结果而言,是四夷向华夏转变的单向变异。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四夷”华夏化的进程也一直没有停止,历史上诸如“五胡乱华”,金、辽、元等北方政权人主中原后的汉化,以及往往与之对应的原中原政权南迁后同化南方少数民族,都属于此。另一方面,“四夷”本身的概念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扩展,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如清末,中国将英、法、德等国家统称为四夷。到了当代四夷的具体指称已经消失了,不再指具体的国家和地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