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
我们再来看第二部分内容:老子所参悟的天道是什么
《道德经》一共有五千多字,提到「道」的地方就有70多处,而且开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说,能够用言语说出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反过来说,真正的道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形状,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紧接着这一句,老子又写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是说,道是天地的起源,它是在万事万物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道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并与天地浑然一体。参悟了天之道,也就领悟了万事万物的规律。
「利而不害」
在天道的各种价值原则中,老子最推崇的就是「利而不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而不害」就是天道的根本原则。天生养了万物,它是有利于万物的,它对万物毫无伤害之心。
老子更是把天道比喻成水,他是这样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万物之源,它滋养万事万物,与世无争。众所周知,水是往低处流的,它总是处于「众人所恶」之地,然而正是因为如此,它才能够包容一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物极必反」
另外,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的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的,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就揭示了万物演化的规律。
事物的发展不是单一静止的,对立的事物往往会相互转化,直的会变成屈的,巧妙的也能变成拙劣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是阴阳相合,对立统一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彼此互动影响而形成的,阴阳相互交融、相互牵制才能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和」。
如果盲目地进行干预,刻意去增长或减弱某一种因素,就容易破坏相对平衡的状态,导致系统的反噬和崩溃。
以拔苗助长为例子,禾苗的生长既有阳光、水分、肥料等积极因素,也有土壤、时间等限制因素。如果不了解禾苗的生长规律,盲目地帮助它长大,反而会导致禾苗枯死。在所有系统中,阴阳的互动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之中,盲目地减少「阴」的限制力量,也会变相地减少「阳」的生长力量。
老子的「阴阳论」可以说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比唯物辩证法还要早两千年。老子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就是天道运行的底层规律。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已经触及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本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两千多年之后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老子的《道德经》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时隔多年,到如今依然适用于万事万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