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跟孙兆汶老师、王正玲老师学习“感受、质疑、发现”的教学方法,最为高兴的是学会了转化问题。
此前,我一直在思考名师的讲课,为什么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却总能平稳地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现在我懂了。专家们由于备课格外充分,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各位透彻,已经理清了问题之间的联系。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能将这个问题放置到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之中。如果学生从主问题问,老师就引导学生思考细节。如果学生从小问题问,老师就引导学生往主问题靠拢。
老师要讲的内容,无非是主问题和细节问题,而这些内容只要老师把握地足够熟练,就可以自由切换。要么说概念,要么说概念的表现形式。这样名师们由于备课足够充分,已经全然不怕学生们的问题了。
我们看这些专家们能够自由地从一个城市穿梭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课堂讲解到另外的课堂,就是这个原因。薛法根老师用大脑科学,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教学,王崧舟老师的版块教学,都是这些原因。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简单的问题,同学解答。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就能解决。
学会了转化,我们就能始终找到学生在学习地图中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不断走路了。
我一直觉得要找到学生的思维起点,要目标点,但是我在实际授课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现在想想如果我能提前绘制学生的学习地图,我就不怕学生提问了。不管你如何问,我都能应付自如。当然,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我们的备课足够充分。理清学生的学生地图,不管他们在哪里遇到问题,我们都能第一时间,处理学生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