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即是色;缘起性空。以此来观现在的《道德经》研究,那无疑是被文字所限制,陷入了文字障。
对待经典的文本,禅宗的不立文字,不离文字的态度是可取的,不能被经典著作的文本所限制。一是因为文字不能达意,本身就无法把作者的意思完全表达给读者;二是经典著作的文本并非一人所作,《道德经》是否为老子所作,流行文本是否为老子原文?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考。从不同文本的状况来看,《道德经》的文本是被后代不同时代的学者修改过的,以致于文章前后顺序、逻辑都出现了一些矛盾。这样就更不能局限于文字,去做咬文嚼字式的考据式的研究了。
比如,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这符合老子所讲的道吗?这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道德观吗?既然要法自然,那自然可以倒退回到古代那种田园状态吗?显然这明显违背了老子自己所讲的道德逻辑。类似还有人的婴儿状态,不管这个状态有多么符合道,那按照自然的法则都是回不去的,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能返回去,能倒着来吗?
有的学者说,老子、孔子讲的都是形而上的意识,不是要人真的回到婴儿的生活状态,而是要人的意识回到婴儿的意识状态,以出世的态度而入世,即无为而无不为之中的无为意识状态。但这是一种把人的意识和行为隔离了的认识,即佛所说的分别心,如果意识是无为的,那行为怎么可能是有为的呢?这是知行合一的状态吗?
读《道德经》需要从总体上把握老子的思想,而不能咬文嚼字,强迫式的使通篇思想统一起来,那反而有违老子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