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唐诗人物 宋之问

作者: 不语语焉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11:54 被阅读20次

    路上跑着一匹马,马上的人端着一杯酒,他技术很好,跑马很稳,跟我们现在放在动车上水杯里的水一样,纹丝不动,半滴都没洒出来……

    案上摆着一首诗,宋之问刚刚誊抄完毕,笔还没放下,宣纸上还留着未干的墨迹。

    宋之问最近很苦恼,这是他第三次被贬,这一次他被流放到了桂州。他觉得他总是站错队,看不清形势,巴结错了人。这一年,是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刚刚继位。

    而比第三次被贬更苦恼的是他刚刚誊抄完的这首诗,他斜着眼看着这首诗,轻轻叹了口气,突然将笔狠狠地掷于地上,溅起的墨渍污了他的衣袍。“为什么会这样!”他两眼无神,一脸惆怅,神情漠落,莫名其妙。

    宋之问乃山西汾州人,少有才名,文词俱佳,风华正茂,20岁就中了进士。据说跟他同年登科的还有刘希夷,刘希夷是谁呀?刘希夷也是个才子,但是他写的诗,词旨悲苦,没什么气概,在当时崇尚大气的唐朝,是不入当时文人的法眼的。而宋之问当时写诗,文采瀚逸,已无人出其右者。所以,以宋之问才名,估计刘希夷,也是不在他眼里的。所以,他也没怎么留意与他同科登第的刘希夷。

    宋之问中了进士之后,未授任何官职,于是,他就怀着一颗隐逸之心,回老家过起了隐士的生活。年纪轻轻就学人隐居,太没抱负了。但是你若知道他家住在嵩山脚下,他父亲宋令文拜了孙思邈为师,你就不会奇怪了。嵩山隐士多啊,箕子,许由,巢父这些人就曾隐居于嵩山。孙思邈呢,药王孙思邈,一代隐逸高士,谁人不知,何人不晓?宋之问在这样的思想浸染下,就衍生出一颗出世之心。毕竟出世是为入仕做准备。

    宋之问在老家隐居了几年,渐渐被世人所熟识。说好隐居的,怎么弄得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你就不知道了,如果做隐士做得连你爹妈都不知道你在哪里,乃是非常失败的,你要做到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那才是有价值的隐士,不然,谁知道你是隐士?话说开来,唐朝就有很多以隐入仕的人,比如司马承桢,田游岩等人,就连孙思邈都入宫面圣过。所以,以隐入仕在当时也是一条终南捷径。,你不隐得妇孺皆知,是没前途的。

    话说武则天称帝以后,承应贞观,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宋之问果然以名士身份被征召入宫。然后,宋之问开始平步青云。以自己的才名,献诗于各种场合。入宴则作《早秋上阳宫侍宴序》,登山则吟:“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见武则天就拍“芳声耀古今,四海警宸威”跟骆宾王骂武则天“狐媚偏能惑主”完全相反。武则天见宋之问马屁功夫拍得有水平,再加上他生得“风姿英伟,相貌堂堂”,很快就得到武则天的欢心。乃至有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诏从臣赋诗,把本来赏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夺回给了宋之问。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宋之问诗写得好啊!宋之问诗写得好是不错,但是东方虬也非等闲之辈,不然也不会诗先成于宋之问,陈子昂就曾称赞东方虬写的《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虽然宋之问后写的诗比东方虬“文理兼美”“其词愈高”,那么另赐一件锦袍得了,何必夺袍别赐?武则天对宋之问的偏爱,于斯乃见。

    宋之问仗着武则天的偏爱,诗名大振,春风得意,四海扬名,官运亨通。从艺文馆內教一直升到五品学士。但是宋之问这山望着那山高,他觉得“北门学士”才是正统,什么叫“北门学士?”《资治通鉴》解释说:一班修书的学士可以在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可以分宰相之权,太有诱惑力了。无奈“北门学士”门太小,宋之问怎么都挤不进去。他觉得武则天对他还是不错的,于是就大胆包天,写了首情诗递给了七十六岁的武则天,什么“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浮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一看,当然不能像小姑娘一样芳心乱颤,但是却像小姑娘一样杳无回音。宋之问等得惶惶不安,后来著作郎崔融告诉他:武后说你有口臭,所以“可望不可亲”。宋之问听了,每天五讲四美,勤刷牙勤漱口,用的牙膏都堆成了一座小山。他听说丁香能祛口臭,又花大价钱大肆收购,每天含在口中,一说话就吐气如兰,他觉得,跟他的诗很配。

    可是,武则天依旧对他“可望不可亲”。有一次他跑去找武则天,武则天竟然避而不见,他想不通他没写情诗给武则天之前两人还挺亲密的,怎么写了情诗之后连面都见不到了,表白之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这是拉黑我了?怎么跟一千多年以后的世界一样的?所以说,人性自古而今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不要整天说“人心不古”这样的话了。

    这一日,宋之问去找武则天吃了闭门羹,悻悻地往回走。不巧路过张易之的府邸,张易之乃是武则天的面首,于内深受恩宠,于外专权跋扈,嚣张得很。他见宋之问走过,就摇着手道:“那个什么口臭生香的宋什么问,来来来,有件美差给你做,做得好,我就在武后面前替你美言几句”宋之问停下脚步,想这张易之乃是武则天身边的红人,现在武后冷落了他,不如借着张易之,迂回接近武后。宋之问于是笑吟吟上前:“能为张大人做事,是在下的荣幸!”

    张易之指着尿壶道:“去!把这壶尿给我倒了!”宋之问一愣,想我堂堂艺文馆大学士,饱读诗书,诗才盖世,怎么可能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连鼻子都没捏就拎去倒了。张易之见了,想宋之问真是个可塑之才。张易之虽粗有诗才,但格调不高,常常写上句就没下句,跟穷人吃上顿就没下顿是一样的。张易之对于武则天的应制诗,常常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自此之后,张易之就借着宋之问这个可塑之才,给武则天写了许多马屁横飞的伟大诗作,这下张易之就更受宠了,就做了“奉宸令”,宋之问依靠着张易之兄弟,做上了“左奉宸内供奉”——不在艺文馆教书了,与四十七名大学士修撰《三教珠英》这部大型诗歌选集,可惜这部书到今日已经失传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珠英”了。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笃,唐中宗李显复位,唐朝复辟,张柬之,敬晖起兵诛杀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宋之问因媚附张氏兄弟,被贬陇州。噩耗传来,宋之问大哭,觉得自己身世非常可怜,于是戚戚然写诗道:“同气有三人,分飞在此晨。西驰巴岭徼,东去洛阳滨。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谁怜散花萼,独赴日南春。”(《留别之望舍弟》)

    宋之问被贬的第二年,他想念驾崩的武则天,感武后之恩,作《则天皇后挽歌》,其中诗云:“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万里泣苍梧。”意思是说,武则天的葬礼盛大依循周礼典范,文武百官都在帝都参加追悼会,而今武后走了,还有谁可怜我呢,只能在万里之外的陇州痛悼哭泣罢了。

    兴许是惜才吧,又或者是武则天在天有灵吧,中宗皇帝把他召回洛阳,说是给他平反了。宋之问很是高兴,归途中写诗道:“一朝承凯泽,万里放归州。去国云南滞,还乡水北流。泪迎今日喜,梦换昨晓愁。自向归魂说,炎荒不可留。”(《初承恩旨言放归舟》)

    宋之问回到洛阳,做官做得如履薄冰,他怕再次被贬,所以必须再找个靠山,他留心了几个月,看到武三思势力强大,横行朝野,心下暗暗许之。且说这个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也是以谄媚起家,差点就做了皇太子,后来又做了中宗皇帝的亲家,备受恩宠,势力愈炽。若论谄媚的工夫,宋之问也是一流的,所以很成功的傍上了武三思,然后就做了鸿胪丞这等五品的官。后来又迁官户部员外郎。

    神龙三年,武三思图谋欲废太子李重俊,不料景龙政变,武三思被太子所杀。这时,宋之问失去荫蔽,他见太平公主权盛,撒腿便去媚附太平公主。于是靠着太平公主,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做起了教育部副部长。有了太平公主,他心下才稍稍安稳一些。再后来他见安乐公主好像更厉害些,不行,必须去巴结一下,不然于心不安,于是,他托人从海外代购了一堆高级化妆品,写了几首高级的赞美诗就送了过去,安乐公主芳心大悦,觉得宋之问真是懂事,宋之问得了赞扬,芳心也大悦。

    在当时武则天与中宗朝代,是一个以文华相尚,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时代。文士的地位被拔得很高,高有高的好处,高也有高的寒处。宋之问在中宗时期,宫廷诗会就参加了十五次,有一次,中宗来到名胜古迹昆明池游玩,昆明池呢是汉武帝挖的,用来训练水军,到了唐代就成了泛舟游玩的场所,到了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年(2018)就入围了“神奇西北100景”榜单。当时唐中宗心旷神怡,登上彩楼,诗兴大发,作了一首诗,觉得很满意,便令从臣和他一首,才女上官婉儿做评委。上官婉儿在彩楼之上评诗,收到投稿一百多篇,群臣在楼下仰望,虽然他们都饶有诗才,但是他们觉得才女是值得仰望的。他们仰望了许久,脖子都酸了,他们毫无怨言,他们觉得,才女是值得脖子酸的。上官婉儿在彩楼上评诗,写得流水账的,扔了,格调不高的,扔了,文采庸俗的,扔了,气韵滞塞的,扔了,无病呻吟的,扔了,狗屁不通的,恨不得烧了,霎时诗词漫天飘飞,一片诗天词地。那情形,就好比我们今天高考之后把书撕了往楼下扔的情形。群臣在楼下悻悻捡着自己的诗,心里想:从那么高的楼上扔下来,也算掷地有声了。那个宋之问与沈佺期,始终没捡到自己的诗。沈佺期是谁啊?沈佺期是与宋之问齐名的大诗人,人称“沈宋”,清代的高秉曾说:“沈宋之新声,苏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此次评诗,其实也算是他们二人之争。沈佺期志在必得,宋之问也胸有成竹,宋之问觉得,就算把中宗扔下来,也不会扔下他的诗。

    上官婉儿在彩楼之上评诗,拿着最后两首,正是宋之问与沈佺期的,婉儿细细品味,两诗功力悉敌,旗鼓相当,但是沈诗最后“微臣凋朽质,羞睹豫章材”,气绝文尽,一命呜呼。不似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余音绵长,老而不死。于是,就把沈诗扔了下去,宋之问夺得诗魁。

    这年秋天,宋之问谐结安乐公主的事被太平公主知道了,太平公主芳心不悦,恶向胆边生,调查到他在主持科举考试时收受贿赂,就把他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去做长史。

    宋之问被贬到越州以后,心境突然变了,他长吁一口气,终于离开了那明争暗斗的朝廷,终于不用整天花心思去媚附谁,终于找回了一点点当初隐者的心。他在长史任上,《新唐书》说他:“颇自力为政。”连写诗的风格都变了,没有伤心,没有失落,没有怨天尤人。

    景龙四年,中宗崩于神龙殿。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了野心勃勃想做武则天第二的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李旦即位,叫睿宗,开始清算韦皇后与武三思势力,宋之问也在名单之列,于是又被贬到桂州。

    宋之问在桂州,想起了自己的一生,诗名虽被世人所重,但人品却被世人所耻,都说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有奶便是娘,没奶便是狼,总之,人品污下而恶归焉。竟有人说,刘希夷是他侄子,他为了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用“土袋压杀之”这一种匪夷所思的杀人方法。宋之问把诗抄在纸上,又细细吟诵一遍,他觉得是诗写得并不好,平平无奇,不说别的,就我那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比刘诗高妙得多。

    这年睿宗禅位于李隆基,玄宗李隆基正位,他似乎比任何人更不齿宋之问,快马加鞭派人给宋之问送去了一杯毒酒。

    宋之问看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饮毒酒而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戏说唐诗人物 宋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sj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