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于十几年前去过乌镇游玩,印象中有小桥流水,乌蓬小船,蜿蜒廊亭,淳朴居民,一座古朴的梦里水乡。至于我自己的样子和游玩时的心情,却模糊了。
2020年8月,我带着女儿再次来到这座秀丽古镇。短暂的半日游,因为女儿的精心策划,让这座古镇在我心中多了一个独特标签:我的汉服首秀打卡地。
我和女儿当日的穿着和兴奋的心情,深深刻在脑海里,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
这次旅行由女儿全权规划,她在旅游攻略中早早地就把穿汉服纳入乌镇游最重要的行程。
起初,我一直以为就是像很多风景点一样,穿上汉服拍照留念。
直到踏进事先预定好的汉服店,才知道,竟是要穿着汉服进风景区游玩。而且,我也被编排进女儿的汉服半日游主演队伍。
想着别扫女儿的兴,也出于一点新鲜感,于是半推半就,任由工作人员装点打扮起来。
经过2个多小时的魔幻装扮,T恤牛仔变身曳地长裙,翩翩袖袍,再配上那高耸发髻,垂珠步摇,一对汉服母女羞答答新鲜出炉。
看我女儿那身打扮,明明是女儿装竟穿出许仙那翩翩公子风采,粉色的长袍,加上头上垂下的两缕粉色丝带,衬托得小脸蛋俊俏可爱。走起路来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倒也符合她的“男子汉”气概。
戴口罩参观木心美术馆女儿一直喜欢玩COS,常常参加一些漫游COS活动,也有古装,所以很适应这样的角色打扮,神态看着自然妥帖。
反观我,首次穿汉服,加上那身不由己的浓妆,囧得有点手足无措。
胸口那根负责绑住长裙的带子勒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又不敢贸然松绑,只得忍着。
重重的头饰,好似头顶着个脸盆,担心歪了,总想用手扶一扶。一手还得提着拖地长裙,唯恐一脚踩下去出洋相。
手忙脚乱中,心内一阵感叹,古代女子何其辛苦。若再配上三寸金莲,能站直就不错了,还能做家务?难以想象。
正是下午️三点,盛夏八月,火红的太阳毫不含糊地值守在蓝天,古镇用最热辣辣的气浪迎接盛装的我们。
从冷气十足的汉服门店小心翼翼抬脚出门,被古镇热情烫着了,我又缩回来。
这裹得像粽子的我们,真的能在太阳底下走上10分钟吗?不会融化了吧?
还有,我这穿得不伦不类,不像古代贵妇,倒像身边这位小美人的媒婆,就差手里支一把蒲扇,真的能在众人的目光中轻松游玩?
担心我后悔,女儿迫不及待地拽着我,走到阳光底下,直奔风景区。
随后的游玩中,三条真理被逐一佐证了:
第一,人的潜能是无穷的,身体的耐热度也是。大太阳底下,我们不但没有热晕,没有中暑倒地,还足足玩到晚上关门时分,余兴未消,流连忘返。
第二,最关注你的人是你自己,其他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关注你。
古镇吸引了不少汉服热游客,所以我们并不算奇怪。而且,在古香古色的风景中,我们这些汉服者倒更像原住民,其他游客反而像从未来穿越而来的观光者。
一路上,我们俩顶多就获得观光者短暂一瞥或偶尔一回头,也都是善意和赞许的目光。我担心的围观、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仅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
所以,正如智慧的杨绛先生说过的,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第三,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衣服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肌肤知道。
胸前的那根带子从一开始就勒得我发慌,而且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或心情的高涨而改变,全程都在克服那种难受感。
如果还有下一次,我绝对不选这种款式。事实证明,不要企图抵抗身体的第一反应,外人看着风光无限,苦和甜只有自己清楚。
所以,一定不要随大流,或顺应别人的品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或人。
半天时间一晃而过。那天下午具体玩了什么景点,吃了什么美食,我都没有太多印象了。
只记得,我从开始的羞羞答答,躲在女儿身后,扭捏碎步走,到后来一路自拍,大大方方,吃吃喝喝。
乌镇是最具亲和力的汉服秀场地,汉服人融进古朴的风景中,和现代人一起吃饭、拍照、购物,和谐不突兀。
我们这对汉服母女混迹在熙熙攘攘的牛仔T恤、背心短裙人流中,放飞心情,自得其乐。
看小桥流水、观飞檐楼阁、赏木心美术馆、提自制灯笼,不用戴口罩,大口呼吸着古镇的新鲜空气,尽情享受假期的自由快乐和着汉服的新鲜感。
旅游,目的地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随行的人和参与的热情。短暂的汉服半日游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成了一道温馨又奇妙的风景。
如果去乌镇,不妨尝试汉服游。体验式游玩,留住美好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