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
我从识字开始读小说,四年级去外公家第一次看七侠五义,开始接触武侠小说。中考结束在叔叔废旧的书桌里找到了《啄木鸟》《收获》《十月》等多本小说。那时候了王安忆、铁凝、贾平凹梁晓声等80年代一大批知名作家的作品。我本来不是特意记住,但各种杂志她们的名字经常出现,就记住了。
一直到高中,我个人觉得并没有对我人生影响有多大,我只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时候也不知道有四大名著和《史记》等。高中遇到了一群喜欢读书的同学,她们都读过红楼,张爱玲。惭愧我没有。后来我喜欢读三毛,也许是青春期,喜欢冒险。学生也没钱买书,就到街上书摊读。很喜欢张爱玲的文风。到了大学开始接触国外文学作品,记得影响最大的就是《飘》。
想想一路走来,读的女性作品的小说最多,大概也是在寻找女性的认同。我个人觉得蛮窄的,女性小说太多的情感色彩,在意志力上也不是我喜欢的,后来我找到了毕淑敏,很敬佩她的文风,她的随笔散文陪伴了我的高中生活。即使现在会翻到她的文章也像遇见熟悉的亲友一样。她曾慰籍我灵魂空寞的少年时代。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看,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取得世俗的成就,更没有傲人的才华。好像也白读了,对我而言读书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对精神的追求多于对物质的享受,也不再固守读书是唯一出路。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爱好和兴趣,除去职业,读书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到头来才知道,读书不是工具,它让人明智,当被现实几经波折情感撕扯。读一本书带我走出。暗夜写文思绪枯竭,查找书架翻到自己想要的一页欣喜若狂。
书籍与现实相差甚远,一个人不能固守文字的内容为信念,还是要回到生活里去。我从信奉书中的一字一句到开始思考真伪。开始思考作者背后的意图。以及他真正想传达的意思。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转变。每个人都有责任质疑。
读书还有一个好处,故事好像读多了,不喜欢看电视剧。文字的好处大于画面。
真正的性格形成还是在高中以后。如果可以我到希望我早一点接触哲学和历史的书籍。而且遗憾的是,早前我曾经仰慕的几位同学后来工作后都不读书了。世间又少了几个知己。总是寂寞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