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静静写读书笔记读书
《文化苦旅》,苦也可以是一种风景

《文化苦旅》,苦也可以是一种风景

作者: 枫蓝默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2:09 被阅读0次

    《文化苦旅》

    - 01 -

    这是一份迟到许久的读书笔记。以至于下笔时,我不得不再一次翻开扉页,读了遍余秋雨先生关于这本书的自序。去重新品味书中夹带的那种复杂情感,有叹惋,有深邃,有轻快,有放达。

    这本书读得很慢,断断续续耗时近一个月。所幸书中每篇文章独立性都很强,不会因为前后间隔时间过长而影响内容的理解。

    《文化苦旅》,说是一本散文集,但用作者自己的话讲,其中的许多文章没有统一风格,也无法划定体裁。作者把旅途中的见闻和自己内心的感悟一股脑儿都塞进书中。原以为这样类似游记的文章,读起来会是轻松的。没想到字里行间的文化厚重感,让阅读的仿佛也变成了一种艰涩的体验。谓之苦旅,从文字的沧桑感中就可见一斑。

    三峡

    - 02 -

    作为一个文化史学者,余秋雨先生的书中不乏一些文化典故的引用。

    比如书中的《三峡》一篇,作者在描绘峡谷的密密层层,就引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相关描绘: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再如《白莲洞》一文,写到别有洞天的成语,引申到中国人重义轻利,想以洞穴为门径,走进一个栖息精神的天地,就借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诸如此类的典故书中有很多,而每每读到在一些学生时代的课本上曾习得的古文,自然能产生一种亲切感。这就好像考试时正好遇到了自己熟识的习题,其中的乐趣不言而喻。而欣喜之余,也对作者信手拈来的文学底蕴生出一种感叹,大师风范可见一斑。

    - 03 -

    此外,作者在对人文山水的描写中,也结合史实,糅合了不少自身的想象。如果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应该称之为脑补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脑补的画面,让原本枯燥的史学记载变得更为生动。而山水中的人文气息在这般文字的渲染下,也就更贴近我们普通人了。

    《柳侯祠》中写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生活场景——“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实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这样描述,比之我们所熟知的贬谪、流放等词汇,更能让人贴切的体会到古代这些文人大家们仕途失意的感受。进而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灾难带给他一份宁静,使他进入了最佳的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也就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

    - 04 -

    前面谈的都是对于书中文章的体悟,感受较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作者的文字功底。

    如果说引经据典,体现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底蕴。那么书中随处可见的排比、对比、拟人、隐喻等修辞手法,则是作者深厚文字功底的最好诠释。这样的文字,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文采”。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文化苦旅》自序

    中国的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混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

    ——《西湖梦》


    总体来说,读这本书,抛却了往日阅读的闲散与从容,就像作者文中自嘲的那样: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

    一本书读出了苦味,读出了自身文化知识的匮乏,却也有一份苦中作乐的小确幸。或许当我再一次提笔,写自己的东西之时,还能忆起读这本书时的文字感悟,也就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苦也可以是一种风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u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