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大学》开篇的三纲八目谈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要平天下,必须治国;要治国,必须齐其家;要齐其家,必须修身;要修身,必须正心;要正心,必须诚其意;要诚其意,必须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
王阳明一心追求圣人之学,通过读朱熹注解的“四书”,通过阅读他知道,一草一木皆有道理,必须要去格才能格出来。王阳明的钻劲又上来了,于是就选择格竹,希望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
他和朋友就死死地盯着竹子看,格了三天,什么道理都没有格出来。朋友受不了了,就先撤了,只留下王阳明一个人在坚持。
到了第六天,王阳明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王阳明不仅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反而因此大病一场。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朱熹在补写《大学》时就对格物致知做了解释,他说:“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思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在于接触事和物,穷尽事和物的理。人心之灵都有认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理赋予其中。学习的人一定要接触所有天下的事和物,根据其已知道的事理而更加穷尽其中的事理,目的是达到认知的极点。等到在此用功久了,人的认知突然之间豁然贯通,则万事万物的里外粗细没有不清楚的,人心的‘全体大用’没有不明白的。这就叫做格物,这就是获得知识。
王阳明格竹失败,让他对朱熹之学产生了怀疑,认为其“格物致知”之说是假的。朋友大惊,认为他疯了,说只能是他天分不够罢了。
王阳明发现通过格物这条途径成为圣人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他转而去寻找另外的路。
正是王阳明的钻劲和另辟蹊径的智慧,注定了他今后开创心学成为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