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格物致知 守仁格竹

格物致知 守仁格竹

作者: 路不遥 | 来源:发表于2023-01-05 23:59 被阅读0次

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大学》开篇的三纲八目谈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要平天下,必须治国;要治国,必须齐其家;要齐其家,必须修身;要修身,必须正心;要正心,必须诚其意;要诚其意,必须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

王阳明一心追求圣人之学,通过读朱熹注解的“四书”,通过阅读他知道,一草一木皆有道理,必须要去格才能格出来。王阳明的钻劲又上来了,于是就选择格竹,希望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

他和朋友就死死地盯着竹子看,格了三天,什么道理都没有格出来。朋友受不了了,就先撤了,只留下王阳明一个人在坚持。

到了第六天,王阳明出现了幻觉和幻听。王阳明不仅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反而因此大病一场。

格物,是一种穷究事物获得知识的方法。朱熹在补写《大学》时就对格物致知做了解释,他说:“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意思是说,所谓致知在格物,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在于接触事和物,穷尽事和物的理。人心之灵都有认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理赋予其中。学习的人一定要接触所有天下的事和物,根据其已知道的事理而更加穷尽其中的事理,目的是达到认知的极点。等到在此用功久了,人的认知突然之间豁然贯通,则万事万物的里外粗细没有不清楚的,人心的‘全体大用’没有不明白的。这就叫做格物,这就是获得知识。

王阳明格竹失败,让他对朱熹之学产生了怀疑,认为其“格物致知”之说是假的。朋友大惊,认为他疯了,说只能是他天分不够罢了。

王阳明发现通过格物这条途径成为圣人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他转而去寻找另外的路。

正是王阳明的钻劲和另辟蹊径的智慧,注定了他今后开创心学成为圣人。

相关文章

  • 格物致知 守仁格竹

    格物致知,意思是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大学》开篇的三纲八目谈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要平天下...

  • 守仁格竹

    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说:格物致知。 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 守仁格竹的故事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原文是“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致”,意思是说穷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众所周知,...

  • 觉知可以消弭痛苦

    昔有王守仁的“格物致知",其诠释的等同“格心致知”,以其心外无物、物外无心故。 格,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

  • 开心眼漫谈“守仁格竹”

    【序】古圣先贤,纵然以阳明先生王守仁之传奇,亦不免遭人诟病。遥想当年政治课讲思想史,批心学为唯心主义;书中举例,即...

  • 王守仁的避祸绝学:别总想着建功,有功也赶紧让出去!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他是明代文武兼备的全才,创立了“格物致知”学说,享有配祀文庙的殊荣。 王守仁以书生出...

  • 传习录学习第29天

    《黄以方录·上》 黄以方就是黄直。 一个有名的故事《守仁格竹》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

  • 踢毽子想开去

    王阳明格物致知,穷究物理。见什么格什么,曾经格竹七日直至病倒,最终发展起阳明心学。 某人不才愿学圣人,...

  • 试论“格物致知”所蕴含的伟大科学理性(四)

    试论“格物致知”所蕴含的伟大科学理性 王自成 四 明代后期的王守仁(1472年——1529年)的心学是宋明理学中心...

  • 读书摘要

    王守仁的“致良知” 王守仁,浙江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他早年信奉程朱。朱熹教导穷理需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格物致知 守仁格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xs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