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方录·上》
黄以方就是黄直。
传习录学习第29天一个有名的故事《守仁格竹》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先生说:大家都说格物要依照朱熹的观点,何曾有人依照他说的去做来着?我曾经做过。我十八岁那年跟一个钱姓朋友,一起讨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人哪有这么多的精力格尽天下万事万物?我当时相信朱熹“一草一木皆有至理”,所以就让钱子去格门前竹子。钱子从早到晚去研究竹子,耗死了很多脑细胞,坚持了三天,就导致劳神成疾。当时我还说人家精力不足,我就亲自的研究竹子,从早到晚找不到成为圣人的那个理,坚持了七天,也劳神成疾。(先生的身体不好,大概跟这次格竹消耗有关系)就跟钱子一起得出个结论来圣贤做不得,没有更多精力去格物了。
到了后来,我去龙场,在野蛮之地住了三年,也是这样研究不明白。后来我悟道后,才知道天下之物,本来没有什么可以格的。格物的工夫,只是在自己身心上做就好了。你很坚决的认定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自己就有担当了。
在这段先生自述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先生,听闻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去践行的行动力,我想这是心学的核心,践行,先生的这份品种值得学习。朱熹的格物观点用来学习知识研究科学也没错,先生格竹子的实践有待争议,但是先生年纪轻轻居然得出来一个正确结论,朱熹格物的办法成不了圣人,先生开始抛弃朱熹格物说这条道路,这是阳明心学诞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
《大学》是儒家的宣言,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八条目。一下是先生的解释。文字非常简洁浅显,不翻译。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著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著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著落处。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吾心良知既不能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著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著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先生关于儿童启蒙教育,有很专门的论述如《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这里先生专门谈儿童的格物。
门人有言邵端峰论童子不能格物,只教以洒扫、应对之说。
先生曰:“洒扫、应对就是一件物。童子良知只到此,便教去洒扫、应对,就是致他这一点良知了。又如童子知畏先生长者,此亦是他良知处,故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是他能格物以致敬师长之良知了。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 又曰:“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但圣人格物,便更熟得些子,不消费力。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做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做。”
先生在这里特别区分,从儿童到老人,从卖钗人到公卿大夫,以至于天子都能格物。就起力所能及之事格物而已。儿童年幼,只适合扫洒、应对,就致扫洒应对这点良知好了。先生肯定的说:童子自有童子的格物致知。读到这里心生一念: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发扬光大童子的格物致知。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先生说:我跟各位讲“致知”、“格物”,天天这么讲,讲一二十年也是如此。你们得听我的话,实实在在的去践行,听我讲一回,自己觉得长进一次,如果不去践行,只是知道了些到了,听了有什么用呢?
先生强调听吾言,一个人听话的能力极其重要,听话就是聆听的能力,仅仅听到字面意思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听对方那时那刻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要听得懂对方的起心动念。如果只听到文字层面,那就是听而不闻,或者是左耳听右耳冒。
这段话我感受到了先生掏心掏肺的坦诚,听到了先生对弟子们知而不行的着急,对弟子们悟道的渴望。传习录学习第29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