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慕名去看了号称开启「中国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影片当然是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感动还是大于缺憾的。特别是在影片结尾的时候,当为期两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计划」以旁白声音播出时,能感受到那种与地球不可逆转的毁灭相抗争的悲壮,却又不失希望的光辉。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一个普通物种,跟其它物种一样,有生存,就会有灭绝。没有一个种群能够永生,气势磅礴的「拯救地球」计划,不过是在拯救人类自己罢了。
最让我意外的情节,是当发动机重启的计划失败、Moss开始执行火种计划的时候。从理性上来说,这的确是最大可能保存人类的方案,然而从感性上来说,被舍弃的人当然不会接受这个方案,被留下的人也不会接受。当时签署火种计划的联合五常,是得怀着多么悲壮又周密的心情,才能定下保空间站、舍弃地球的计划。
类似的情节还出现在「饱和式救援」的桥段上:总共5000台发动机,却派出了41万人运动7万个火石,这样才能把重新点燃发动机的可能提到最高。但那些一开始就被当做分母、最后还牺牲了的人们呢?那些历经千辛万苦活下来、最后却被告知自己的努力无用的人们呢?作为个体,他们感受到的,肯定不是「能让人类最大限度活下去的概率」吧。
这大概就是科学一直竞争不过迷信的原因吧:只有冷冰冰的数字,没有一点人文关怀。所以影片里Moss才会说,「想要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感性与理性并存,很难说是好还是坏 -- 历史上因为不理智所导致的灾难太多了。但在电影中,正是因为有了感性的光辉,地球和人类才得以保存。在「太阳系毁灭」的这种背景设定之下,这一点点的光辉,才是能够陪伴人类度过两千五百年流浪生活的希望。
相关文章:
直视骄阳
前一篇:
如何拥有更多的好运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