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Jack是外裔中国演员,在COSTA遇到他是个意外。
我们坐着聊了会儿,他似乎对中国颇有了解。
“你一个人在北京?”我问道。
“是。我有三个子女,大儿子常驻冰岛,是个工程师,有自己的家庭,结婚生子,我上个月才去他们家住了段时间呢。”
“二女儿,在阿富汗支教,跟一个法国男人谈恋爱,可能她跟你差不多大吧。”
“三儿子呢,还在拉斯维加斯,跟一个很有钱的女人在一起。”
我一时没想到怎么接话,他忽然话锋一转:“你看,人生就是要接受多种可能性。”
他抿了口咖啡继续说:“不像中国奉承一贯的套路:上学,上学,上学,上好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
我一时语塞。
“只要他们平安、健康、快乐,不论他们在哪里、做什么,我都是安心满足的。”
“平安,健康,快乐,这是基本要求。除此之外,那都是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我忽然想起了我四年级的小妹。四年级而已,生活里就排满各种培优,补习,约她吃饭都要等到晚上八点半以后。
对于子女,中国家庭比西方家庭有着更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为此操尽了心——就像Jack所说,似乎中国父母心中都有一条绝对正确的康庄大道。他们一心将孩子拉上这条道,从小上补习力争上游;长大后也要一直插手孩子的人生。
当然父母的心思可以理解,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还因为计划生育),家里只有一个小孩——父母毕生的期待都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所以父母怕错,无法放手,一心将孩子拉上他们眼中最稳妥的道路。但这是求稳,这并不是生活。
从子女的角度说,被过分管束,等同于被过分灌输。每个人都背上沉重的壳,挤上那唯一一条“康庄大道”。
从父母的角度说,我听过一个记不起来源的比喻,父母养育子女,就像养育盆栽,并不是制定好模型让它长成那样。而是剪掉杂枝,让它长成自己的模样,带着欣赏的态度。
我很喜欢老Jack那句话,“人生啊,要接受多种可能性。只要孩子们平安、健康、快乐;不论他们在哪里,做什么,我都是安心满足的。”
我期待啊,若干年以后,当我和爱人在一个不太熟悉的城市醒来,收到一张母亲寄来的明信片,
“我这边一切顺利,希望你们那边也是阳光明媚,也祝福你们的生活充实,快乐,幸福。”
(二)
小时候写作文为了得高分,绞尽脑汁写比喻句,类似“家庭是港湾!”
长大又发现好像并不是这样,感受更多的是和父母间的鸿沟——子女和父母基于生活时代、年龄、环境的差异,认知上出现鸿沟。
诚实地说,我曾一度因为这个问题而感到丧气,认为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进而选择逃避,减少与父母的沟通。
可我发现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误区:
1.我们不应该只维持表面的和平,回避家庭关系中的潜在矛盾;要去改善家庭关系。比起父母,我们才是应该有意识的一方——担起主动调和家庭关系的任务。
2.问题不是认知差,问题是我们缺乏耐心;另外就是父母不愿改变,坚信着“都一把年纪了...”。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包容;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对父母进行反向教育,告诉他们,年纪不是问题,事务/思维方式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要有耐心的,就像他们教导年幼无知的我们一样。
当我改善和父母的关系,我意识到,好的家庭关系会让人更有勇气直面生活中的挑战。打个比喻,回到家的感觉,就像夏天靠在清透见底的天蓝色浅水池边;像是冬季窝在轻盈温暖的软绵绵被罩里睡到中午。如果老爸老妈你们看到这里,我希望你们知道:我是爱你们的,即使我们常常有代沟,跟你们在一起,便是全身都松软下来的,安心。
如果你还不觉得家庭的确是一个人的港湾,那说明你和父母间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了。
(三)
作者说她写到这里已经没耐心了,也没时间了,要去带狗狗玩了。
那么言简意赅: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这里偏向指负面影响:
例:父母吃饭的时候不顾及形象,biaji-biaji响,小孩便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父母经常闯红灯,觉得骑车逆行无所谓,小孩也会染上这毛病;父母不开心就冷战,小孩也会学到“喔,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就是应该冷战!”。
要相信,从父母身上学到缺点,是不可避免的。但也要相信,这些问题统统是可以被改掉的。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存在的问题;其次,我们要自主改善这些问题。
就像填补个人人格的一张网,找到坍塌的地方,慢慢重构。
需要时间罢了。
就是这么简单:)
希望看完这篇的你,多少有些收获:)
我们可以对再生家庭加以期待。但我想,一个能处理好原生家庭问题的人,也能经营好再生家庭的关系:)
另外,家庭关系中其实还存在误区四、误区五,不过这些都归于是亲密关系里会存在的误区,如果有机会写“恋爱关系的误区”时一并写好了。
唐安,
于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