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女儿古诗默写

作者: 月光墨墨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22:57 被阅读18次
    不好好写

    陪女儿一起学习,背诵默写古诗文。我挑题目,她背作者和内容;我挑句子,她默写;我批改,她纠错。

    我们选的内容是,高考考试大纲必备名句名篇古诗文64篇。里面有重点句子理解,全文大意,全文注释,易错字警示,理解性默写,近3年高考真题演练,很全面,丰富。

    今天我们进行的是初中古诗的背诵默写,从《关雎》到《己亥杂诗》,共34首。每一首,我让女儿先背,再提问个别字的字形,再提问理解性默写让她写到本子上。我发现,背诵问题不大,除了《关雎》和《蒹葭》各章之间容易混淆,《望岳》想不起来首句,其他都比较熟悉。但是字形和默写问题有点多。

    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以及女儿出现的情况,说说个人的看法。

    先说字形,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原字写错,二是写成了同音字,三是写成了形近字,四是写成通假的字。比如:“夕阳西下几时回”中的“夕”和“西”,容易换位置,也有写成“昔”;“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做”和“马作的卢飞快”的“作”分不清;“衡阳雁去无留意”的“雁”和“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燕”乱用;“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豚”,两个字右边相似,但是不同,掌握不牢;“俄顷”写成“俄倾”,“唇焦口燥”写成“唇焦口躁”,“曾云”写成“层云”,“生残夜”写成“升残夜”,“夜郎西”写成“夜朗西”等等。

    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的话,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种:一,不理解诗句意思;二,诗句背多了混淆;三,不排除笔下误;四,默写时根本不想,就是写第一时间想到的字;五,错了很多年,成了习惯性写法;六,记忆没方法,死记硬背忘的快;七,写好后没有回头看的审查习惯。

    再说理解性默写,比一般的直接性默写难度增加,不仅考查背诵和默写,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出题形式为,题目给出诗句的理解,感情或写法上的特征,或者用别的情境相似的诗句,让学生写出本诗句。由于学生一般都是熟读成诵的记忆方式,很少是真正理解了诗而记住的,因此记错记混再正常不过。平时背诵,真的想不起来了,就会从题目、作者,第一句开始顺,顺着顺着就会了。可是突然给你情境,让你选择合适的诗句,就有一定的含金量了!

    像我给女儿提问:《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与刘禹锡《乌衣巷》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表达意思相似的句子是什么?她默写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根本不明白《乌衣巷》中这两句的意思,就更推断不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情境和它相似,都是昔日不再,辉煌不再,眼前所见,萧瑟伤感而已。

    如果说这个题牵涉到课外积累,那下一题出错就不应该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词句是什么?她默写的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词人的穿戴,形貌,出猎的壮阔场面,即使有表现杀敌豪情,豪情壮志,也不够直接啊,总比不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接吧,一个“射”字,胆气壮,气势宏,其他不及!

    由此看出,理解诗句,才能选对诗句,才能选对用词。理解是一切的根本。至于笔下误等因素,少,最多算马虎,学习习惯不好,但不是根本原因。像女儿写“白日斜”时,“白”上面一撇,她总写成横,其实横也不平,看起来像“百”,这要是卷子上,扣了分一点儿也不亏,平时浮躁潦草,怨谁?

    潦草,涂抹

    所以我想说,古诗文默写题,其实是送分题,你想,现在一张语文卷子上,还有多少分是考书本上的?如果连这些有形的分都抓不住,其他的更没把握了!要想把握住,又有何难?只需做几件事情:

    第一,理解诗句大意。

    第二,根据大意过背诵关。

    第三,背诗看字,想大意。

    第四,同类诗对比记忆。

    第五,每天默写三五句,每句写完回头看。

    第六,常错的积累,常看。

    第七,想好再下笔,不涂抹。

    第八,写规范字,不潦草。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不妥之处,都可以批评指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陪女儿古诗默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dv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