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从卡夫卡到萨特的荒谬氛围,这一集的主题是萨特的人生际遇。萨特是“存在主义”这个词的发明人,他本身当然是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四位代表,另外三位都跟他“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他本身就有思想上特别的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一集要谈以下三点:
第一点,萨特的家庭背景。
第二点,萨特是一位重要作家。
第三点,萨特与朋友的互动。
本期重点1:家庭背景
萨特的家庭背景是有些复杂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德国人,他两岁的时候父亲过世。萨特受到父亲的遗传,身材比较矮小,后来母亲带他回娘家,在德国长大,娘家的亲戚都是个子高大的,所以从小萨特就觉得自卑。后来母亲又改嫁,让他觉得在外祖母家生活,自己是多余的。所以萨特一生都有一种反叛性,尤其是他从父母双方的长辈那里也得到一些对人生的体验。
先说他祖父母这一边。他的祖父娶祖母的时候,祖母原来是大地主的女儿,结婚之后他祖父才发现,祖母家里其实已经破产了;所以他祖父40年不跟祖母说话,只用手势来互动,但是这样也生了两男一女。而祖母对他的祖父,就称他是“我的房客”。
外祖父母这一边也差不多,但在这边有个亲戚是一位名人。萨特有一位远房的舅舅就是到非洲去行医的史怀哲医生。萨特的外祖父、外祖母的感情也不好,外祖母被萨特称为“纯粹的否定”,任何东西、任何事情,他外祖母一定是持否定的态度。外祖母到70岁的时候还在抱怨说,她跟外祖父当年在蜜月旅行的时候在车上吃沙拉,外祖父把好吃的部分都拿走了。到了70岁还念念不忘这件事。
所以从这两边的家族背景可以知道,萨特这个人从小生活处境非常特别。另外,家中长辈都信天主教,但他从小看到这些长辈,信教是一回事,做人处事完全是另一回事。事实上,他们对宗教并不在乎,所以萨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宗教信仰。萨特非常聪明,精通德文与法文,他研究哲学曾经到德国进修,学习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他也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被俘虏,不到一年就被释放。
本期重点2:作家身份
萨特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他在文学上重要的成果。而事实上他是一位哲学家,写出过非常专业的论文。在1943年出版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从这个标题就知道,他是要效仿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希望用现象学的方法来探讨“存在于虚无”的问题,这本书长达722页。
1946年就是我们一再提到的,萨特发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文主义》。他把“存在主义”这个词正式标举出来,成为一个哲学派别,但是真正的代表人物就是他自己。
到1960年代,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写了一本《辩证理性批判》。从这本书的书名也可以猜想,他是想超越康德,因为康德写过《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萨特现在写一本《辩证理性批判》长达750页,还说这是上册,但是下册一直没有出版。
萨特是一位重要的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得奖之后又做了一件一般人不理解的事情,就是他公开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为什么呢?这可能因为他的性格对于所有制度化的东西,他都要反抗。譬如他有一位女友是重要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德波娃女士跟萨特认识之后,两个人一起生活,中间有些小小的吵闹,但是一直到萨特离开世界,德波娃都没有离开他,在一起将近51年。由此可见,萨特对于世俗所规定的制度,像婚姻制度这些,都有他的意见。
萨特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他拒绝接受,另外一个原因是比较有猜测性的,就是萨特一个朋友叫做加缪,我们将来会专门介绍加缪的思想。加缪比萨特年轻八岁,而加缪的第一本书《局外人》是因为萨特写了很长的、很好的书评而广受注意的。结果,比萨特小八岁的加缪居然比他早七年,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萨特来说,这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萨特的基本思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由的具体表现就是说“不”,对一切说不。他在很多方面确实有这样的作为。
本期重点3:与朋友的互动
萨特有三位最重要的文坛上的朋友,第一位就是他的同居者德波娃,德波娃写了《第二性》这本书,也是一位作家,出版了20本著作。德波娃在1929年认识了24岁的萨特,两个人就开始保持一种同居的关系,长达51年没有分开,最后还给萨特送终。
他们为什么不结婚呢?一方面他们认为不用在乎社会制度,身为存在主义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另一方面,他们看到很多人结婚之后感情就变淡了,为了避免这一点,他们才选择不结婚。他们两个人志趣相投,在1946年合作创办了一本杂志叫做《现代杂志》,在当时法国的知识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第二位要介绍的萨特的朋友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梅洛-庞蒂是萨特的朋友,他提出知觉现象学,也是一位重要的现象学家,肯定知觉以及身体的重要,这一点跟我们上几集介绍过的马塞尔相近。同时在马塞尔家里有固定的文人聚会,萨特与梅洛-庞蒂都曾经是座上客,他们两人也一起参加过抗德运动。
另一位重要的朋友是加缪。1943年萨特对加缪的著作《局外人》所写的书评,使加缪从一个法属阿尔及利亚的边陲地带、靠近地中海的作家,一下子成为巴黎文化中心的重要名人。1944年萨特与加缪第一次会面,萨特还请加缪担任他的戏剧——《苍蝇》的导演。在二战期间,两个人合作从事地下抗德运动,编辑《战斗报》,所以他们曾经是革命的同志。
1951年加缪写了《反叛者》这本书,萨特不满,就让他的编辑写了一篇书评。加缪随后发表了一篇《致现代杂志编者的一封信》,替自己辩护。萨特更为不满,他认为加缪明明知道《现代杂志》的编辑就是他,但加缪不称萨特的名字,这对萨特是难以忍受的,两个人就此绝交。萨特后来说:“让我们结合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后来梅洛-庞蒂与加缪都在萨特之前过世,萨特撰文哀悼的时候,也显然非常伤痛。
本期收获
第一点,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他的人生际遇很特别,从家庭背景开始就是如此。他从小父亲过世,跟着母亲回娘家长大,常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有很深的自卑感,加上个子矮小,使他一生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反叛的态度。并且由于家中的长辈对宗教采取那种阳奉阴违的作风,使萨特很早就失去了宗教信仰,一生都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他在1964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一群记者在机场等他,他一下飞机就说:“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大消息。”当记者们注意倾听的时候,萨特说:“上帝死了!”这根本不算什么消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尼采早就说过这句话了。
第二点,萨特是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著作有学术性的,也有文艺性的,写了很多小说和剧本,其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的各种处境都有相当深刻的反省,我们后续还会加以介绍。
第三点,萨特本人所交的朋友主要是以下三位,他的爱人西蒙·德波娃,他的合作编辑梅洛-庞蒂以及另一位存在主义者加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