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693918/4a6c6fb2b9ed21f8.jpeg)
简友中有很多诗人,他们的诗很出色,令我心生倾慕。虽然不会写诗,但我喜欢读诗,近来陆陆续续写了一些诗词赏析类的文章,所涉诗词都出自名家的手笔。什么才是真正的好诗?古人怎样认为?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沧浪诗话》
作诗有特别的才能,与读书多少无关。诗歌有特别的趣味,与阐述道理无关。然而,如果不能多读书、多思考道理,就不能理解透彻,进而超越这个层面。
做诗真的非关书、非关理吗?当然不是,作者自己已经做了回答。“极其至”应该是说仅仅读书、明理是不够的,要有所超越,有除此之外的功夫,才能写出有品味的诗。
言筌,用典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是用来捕鱼的竹器,捕到鱼之后就用不着筌了。这里是说诗歌的内容与语言就像鱼和筌的关系,语言如同筌,只是一种工具、途径,应自然、准确地反映内容,而避免留下刻意雕琢语言的痕迹。
“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就是说不阐释道理、不雕琢语言的境界是诗歌最高的境界。不涉理路是不阐释道理吗?我有些疑问,是不是应力求说理不直白,引人深思的意思呢?
关于语言运用的技巧,王国维先生所论“其辞脱口而出,无一矫揉装束之态。”就是此种“不落言筌”的境界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93918/4205f2a82acc0af0.jpg)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灿烂瑰宝,盛唐的名家注重个人的兴致和诗歌的趣味,通过诗歌来抒发真挚的感情。
羚羊挂角,传说羚羊晚上睡觉时把角挂在树杈上,四蹄悬空,野兽够不到,也就无法伤害它。
因羚羊挂角而眠,地上没有踪迹,而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同样是无迹可寻,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境与趣味。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字里行间彰显真意,而又精巧精致,匠心独运,绝不是随意拼凑而作。
诗词短小精悍,囊括容纳万象,传情达意,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
品读一首诗,山水景物如在眼前,历历在目,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自诗中而得的体会与感觉,无法诉诸笔端,也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https://img.haomeiwen.com/i23693918/299e3a9c0d978122.jpe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