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说苦谛密意,思维轮回总苦

先说苦谛密意,思维轮回总苦

作者: 故都的秋2017 | 来源:发表于2019-12-04 15:03 被阅读0次

    《道次第》的建构核心是三士道,下士道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基础。所以三士道是有机的统一体。这也是《道次第》的殊胜之处。修行要做的无非是两件事,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如何才能走出凡夫心?《道次第》提供了一系列观修,帮助我们把所学经教和修行统一起来。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因为一切修行都是心的转化,不是成就什么客观结果。在三士道种,中士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士道修行是以出离心为根本,从出离心的发起到出离心的圆满成就。

    如何解除惑业?靠的是见。见才是真正解除惑业的力量。

    首先我们对业要有正确认识,其次是信。你信不信,信到什么程度,然后才谈得上行为。如果我们有百分之百的信,自然会努力地断恶修善。

    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为什么不能满足于人天乐?因为这些快乐都没有摆脱无常之苦,是不可靠的,不究竟的。唯有涅槃乐才是自性乐。在轮回中,苦是常态,快乐是非常态。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生起出离心。

    那么,我们究竟被什么绑住了?就是被惑和业绑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被惑业死死绑住了,修行要做的就是把他们解开。好在心本身有自我解开的力量,我们只需要去发现这种力量。

    轮回是无始的,也没有终结。不会自己停止。除非你修行有成,才能从惑业解脱出来。不论解脱道的修行,还是菩萨道的修行。最终都要解除惑业。你想从惑业解脱出来,就是出离心。

    我们想要解脱,关键是生起求出离,求解脱的心。我们审视一下自己,出离心生起没有?如果我们不愿忍受轮回之苦,就必须生起出离心,否则是无法解脱的。

    怎么才能生起这样的心?唯有深刻认识到三有的过患,才能对三有生起真切的出离心。希望解脱痛苦。所以生起出离心的前提,就是认识到三界的过患,轮回的过患。

    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想要生起出离心,必须思惟轮回的苦。应该怎样思惟?论中首先说明,为什么四谛法门中先说苦谛。从因果原理来说,集是因,苦是果,应该先说集谛,再说苦谛。但四谛法门是倒过来,先说果再说因。四谛本身包含两重因果,即流转和还灭的因果,但在建构上,却把因和果倒过来说。事实上,这部分内容不仅阐述“先说苦谛的密意”也包含佛陀这样建构的意义。佛陀建立四谛法门,为什么先说苦谛,再说集谛,先说灭谛,再说道谛?

    什么叫集?就是能积集惑和业,生命就是在无尽的轮回中,一大堆惑和业的集合。就是错误想法和混乱情绪的综合体。这些想法和情绪从哪里来?就是无尽生命中积累来的。每个人的积累不同,呈现的生命形态也不一样。事实上苦果的实质还是惑和业,这是有情生命的本质。

    佛陀为什么反因果次第而说?宗大师回答是,这是具有修行意义的,所以没有过失。因为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而说,一是出于事实,二是为了利益有情。如果仅仅是真实的,但说了之后对有情没什么利益,佛陀也是不会说的。

    如果众生不能生起如实的,没有颠倒出离求解脱之心,修行的根本就断了。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什么修行都谈不上。也就是说,先说苦谛的目的,是让众生生起求解脱之心。如果众生都不想出离,佛陀怎么引导他们走向解脱?

    所以从修行角度来说,先说苦谛是有特殊意义的,主要是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四谛是佛法的总纲,就是从了解苦到熄灭苦,这是修行所要做的。了解四谛法门的安立原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并修学佛法。

    关于轮回的苦,从究竟意义上说,是纯苦无乐的,有人会觉得,生活中快乐的事情也挺多。当然有人感觉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也很快乐。佛教也认为在身体上有苦有乐,心灵上有喜有忧。之所以说纯苦无乐,是从究竟意义上而言,不是从感觉上说的。

    佛教所说的苦有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佛教所说的苦是帮助我们看透人生本质,看透生命现实,意义重大。经纶中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宣说种种痛苦,主要是帮助我们对轮回生起出离心,这是解除惑业,成就解脱的基础。

    了知苦以后,怎样才能断苦?首先认识到苦是怎么产生的,如果不能断除苦因,就不能解除痛苦。这是佛教和世人断苦手段的不同所在。世间断苦的方法都是向外驰求,这是扬汤止沸式的。

    佛法是怎么断苦的呢?就要了知痛苦的因是什么?把因断了,才不会有结果。苦从哪里来?是从业来。业从惑来。惑的核心力量就是我执。这是造业的根源。我们了知从惑生业,从业生苦果,这个过程就是集谛。佛陀证悟时发现我执是可以断除的。

    灭包含两方面,一是灭除苦和集。二是证悟空性。宗大师回答,佛陀说了苦谛和集谛,再说灭谛,这样才符合修行次第,不会有过失。

    为什么最后说道谛,认识到灭谛,就会生起希望证悟涅槃的愿望。并思考如何才能证悟。所以佛陀接着讲道谛,内容是八正道。这是三世诸佛共同走过的路。

    认识和修习四谛法门,对证悟解脱最为重要。

    佛陀说苦谛的意义,就是通过种种方式宣说世间是苦,轮回是苦,三界是苦,从而帮助我们遮止粘着。

    思维集谛的意义,如果不了解世间的根本惑业,不了解痛苦的真正原因,不了解集谛是遮断正道的扼要处,将障碍我们对正道的认识和践行。

    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所要断的苦和集,就不能认识息灭苦和集的涅槃,因为解脱就是建立在息灭苦和集的基础上。

    二思惟轮回总苦

    《道次第》的所有法门都要落实到修行,讲苦,无常,暇满,皈依都要通过观修,达到调整心行的效果。说到对苦的思惟,宗大师担心我们当知识来学习,所以先讲一下,怎么通过止观来思维苦。《道次第》中的止观,观就是观察修止就是安住修。这是把所学法义落实到心行的最好办法。总之,所有经教的学习,终归都要落实到止观,否则是没有作用的。

    中士道修行的所缘境有哪些?凡事下士道所说的,比如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也是与中士道共有的。属于中士道的修行内容。

    中士道特有的法门,如果我们有一定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也要按《道次第》所说的去实修。除了《略论》还可以根据广论。帮助自己深入思维苦,思惟死亡。

    有的人理解力较差,接受《略论》会更方便,我们可以根据《略论》直接思维《道次第》开示的法义,比如苦,无常的要领是什么,只要抓住这些要领去思惟就可以了。

    《道次第》中,宗大师先讲观察修再讲安住修,止和观本身有密切关系,所以要轮番修。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要摆脱昏沉和掉举两种状态。要专注集中的思惟,从种种角度观察苦,直到内心对此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观察的标准是,一直观察到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然后安住于此。如果出离心没了,就要再观察。直到把出离心调动起来。安住即可。

    《道次第》给我们提供的就是这么一种训练,说起来并不复杂,做起来应该也不难,关键是肯做。

    三承圣贤一切功德的成就都离不开止和观,声闻,缘觉,菩萨,如来,以及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功德的成就,都是修习止观的结果。

    如果不按止和观修行,三乘圣贤的一切功德都不能成就,前面讲到苦的时候也告诉我们,对苦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要通过止观落实到心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说苦谛密意,思维轮回总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kl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