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d55a9cf9aec0d33a.png)
汉语词语里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如“畜生”一词掉个个儿是为“牲(生)畜”,前者是一句不折不扣且狠毒的骂语,连骂者的激忿怒恼都能展示出来;后者呢就平和多了,意思简单,指向明确,盯的就是马牛驴骡。
在笔者的老家山西晋南一带,祖祖辈辈里几乎没有“畜生”一词,连“牲畜”也不太多。那“牲畜”怎么表述呢?叫“牲口”。怎么样?亲切多了吧?人群谓之“人口”,“牲畜”的复数叫“牲口”,很明显其中包含了庄稼人对牲畜们的体怜和感激,人一天不吃饭都不行,牲口也一样,活着首先靠一口草料,故而谓之“牲口”。也可能与牲口买卖时掰开牛的嘴看牙齿的状况(俗称“看牙口”)有关。
农村的骡马市上,专做牲口交易。有一类人很是活跃其中,一般说他们是在相关部门备过案的“牲口经纪人”“牲口媒婆”,基本都出自农村,对牲口很是了解,比如一眼看过去就可知眼前这牲口的“畜龄”,已然使役了多少年,尚余几何等等。如果一件牲口交易谈妥,牲口的原主人拉过自己的“老伙伴”交给经纪人时,令人泪下的一幕就出现了:牲口先是扭捏着支棱着不肯动,甚至打着响鼻儿喘着粗气连连后退——仿佛知道自个儿就要离开主人了——当然最后白搭。这时,旧主人会轻轻拍拍马(骡,驴)的后臀,摸摸头部,接着解下笼头和缰绳。那厢呢自然也早有准备,给新到手的家伙套上新笼头,系上缰绳。此一环节,可不敢敢怠慢,牲口们也有灵性,有些捣蛋鬼会猛然后腿一蹬,趁机跑调撒野。
或许有人不解,牲口这个大物件都卖了,还在乎一副笼头一条缰绳?那你就外行了,“卖牛不卖绳,卖屋不卖梁”呢——顺便解释一下,横梁檩条之类本房屋的一部分,当然不能拆下来,谚语里的“梁”指的是专门用来保护露在房屋外面的大梁断面的陶瓷瓦片——目的是留个好彩头,意味着将来还会再次拥有。在农村,世世代代的庄稼人是很忌讳卖家产的。另外一个谚语“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类似。
(此处忍不住插一则民间小故事:一个不孝男携着不点大的儿子把老病不堪的老爹骗上山吊死在树上,临离开时儿子去解绳子,老子说,不用解了,绳子不要了。儿子说:那怎么行,等你老了我还要用这根绳子吊死你呐。)
回来继续说牲口。
那经纪人对到手的牲口会作何处理呢?如果畜龄不大,那就转卖,中间获取差价。如果有伤残或老去,那就卖给屠宰坊,牛肉驴(马骡)肉那可是挺受欢迎的肉类。
牲口类别里,就使役的话,驴子颇受欢迎,其中骟驴(绝育后的公驴)为最,犁耙耱种,样样可行,此外拉磨拉碾拉车拉水车,也一点不差。“黯黯”(遮眼,防止牲口不停做圆周运动时的晕眩)一带,毋需人喝,妇女和孩子使役也没问题。若有偷懒,口喝鞭打尽可由你。
若论田野使役,马比驴子差了很多,马儿性急,不好驾驭。其中母马与骟马尚可,天性公马——即天马——的话,一般须由专人驾驭,否则人仰马翻的场景并非虚谈。细想古人笔下的“坐骑”一词,其中便有独享的意思。
骡子者,乃驴马交配后的后代,其中母驴公马所产乃驴骡,公驴母马的后代乃马骡,二者统称为骡(子),天生皆无生育器官。过去的乡下若骂人为“骡子”,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侮辱性和挑衅性,接下来被骂的一方就该上手了。
牛与马正好反着来,牛力大但速度慢。所谓“牛性子”,指的是公牛与生俱来,动辄以角相抵的野性子,非常粗野。公牛骟掉后即犍牛也叫牯牛(牯牛也可指所有的牛)。四川有个“犍为县”,从名字看,与劁骟马牛有关。当然咱只是推测,但牯牛骟过以后,性子收敛了许多,好使了,听话了,自然也就大有作为了,“千里之马一处牛”嘛。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8b88f2bb24076f1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