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婚姻育儿
国产青春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国产青春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作者: 云游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5-17 10:05 被阅读10次

    自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引起“80后”的集体“回忆”之后,青春片就如决堤的河水一样,奔涌而来。

    从2013年到2015年,国产青春片似乎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小时代》系列、《左耳》、《致那些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万物生长》、《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栀子花开》、《少年班》、《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既然青春留不住》等层出不穷。

    虽然在上映之前片方想尽了卖点来赚噱头,但是一部部看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这些青春片基本都有着相似的外壳:它们都是改编自热门小说,由流量明星主演;贴着“怀旧”标签;而在内容上则离不开打架、车祸、堕胎、出轨等桥段。然而等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之后,不免又会有疑问,我们的青春真的曾有过那么多的故事吗?

    于是,在经历了三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国产青春片终于在2016年开始走下坡路。似乎是看腻了这些青春片惯用的套路,这几年观众已经对所谓的“情怀”有点审美疲劳了,即便有颜值担当和流量明星加持,也很难激起观众去影院的欲望。

    拿最近上映的《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来说,上映八天票房破六亿,但在豆瓣上的评分却跌破五分,降到了4.9分。从网友们的反馈来看,故事情节跟高票房一点都不匹配,很多网友在看过电影之后,都评论说“这是一个为了悲伤而制造悲伤的故事”。你看,靠制造噱头赚来的票房终究是经不起考量的。

    所以说,好的电影是不能脱离“情理”的,不管用多少拍摄手法和技巧,“故事情节”作为电影的核心,还是要合乎情理,符合逻辑的。

    当“伪青春”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之后,反应现实生活的青春片迅速回暖。此前积压了五年的《狗十三》正是借助这股浪潮,重新定义了“青春片”。它甩开了脱离现实的狗血桥段,用极其接地气的手法以及故事情节,把青春期所经历的迷茫、压抑、委屈的情绪一一呈现出来。也正是这类电影的出现,让很多人对国产青春片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在2013年的时候曾小范围的放映过,之后一直没有公映。转眼5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在去年与全国的观众见面了。

    这是一个关于少女与狗的故事,它讨论的是青春、家庭和成长。影片的主角“李玩”,十二岁,父母离异之后,她被判跟随父亲生活,然而没过多久,再婚的父亲就把李玩的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领回了家。这一连串的变故导致正处于青春期的李玩变得古怪而沉默。

    看到以前无条件宠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天天围着弟弟转,李玩觉得自己就像个外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为了安抚和疏导女儿内心里的郁闷,父亲买了只小狗安慰李玩。李玩并不喜欢这只小狗,但是在与小狗的目光接触之后,她感觉,这只狗的命运跟自己何其相似,于是从一开始的横眉冷对到慢慢喜欢,再到后来的亲密无间,李玩与小狗的感情也在不断升温。

    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有了“爱因斯坦”之后,李玩果然开朗了很多,但愉快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在一次疏忽中,“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对家里的大人来说,只是丢了一条狗而已,那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但是李玩怎么可能不在意!“爱因斯坦”对她来说,是乐趣的源泉,是朋友、玩伴,也是唯一能讲悄悄话的“人”。于是李玩疯了一样的到处找,但是“爱因斯坦”真的丢了。

    看到李玩失落的样子,爸爸又买了一只跟“爱因斯坦”长得一摸一样的狗,骗李玩说“爱因斯坦”找到了,但是已经十三岁的孩子哪有那么好骗!她大哭着对家人说这根本不是“爱因斯坦”,但家人对李玩已经没有了耐心。面对家人的指责与冷漠,李玩妥协了,她懂得了向大人屈服,变得“听话”了,在大人的眼中,她终于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当有一天李玩在街上看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之后,她知道只要自己喊一声,“爱因斯坦”一定会向她跑来,但是她没有这么做,而是若无其事的走开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李玩的青春期彻底过完了。这正是她成长的代价,伴随着无奈、委屈、痛、还有迷茫,但是她还是要学会长大。

    《过春天》

    如果没有《过春天》,《狗十三》绝对算得上近几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的巅峰。然而《过春天》给观众带来的是另一种“青春成长”电影的样貌。

    这部由新生代导演白雪执导,田壮壮监制的影片,同时获得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新生代青年单元“最佳影片”提名、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提名,以及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提名。  

    虽然没有高票房加持,但豆瓣上高达7.9分的评分以及各类奖项的提名,都足以证明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过春天”一词其实在这里有一语双关的意思,它不仅是水客的行话,意思是成功通过海关;另一个层面,说的是佩佩的成长,在经历了蜕变、疼痛,她仿佛新生一样的在这个春天里成长了。

    影片的主角“佩佩”16岁,是典型的“单非少女”。“佩佩”的母亲是深圳人,父亲是香港人,在父母离异之后,她跟着母亲一起在深圳生活,他有香港人的身份,所以白天到香港去上学,到了晚上则要回到深圳居住。她见识过香港的繁华,但她知道这繁华并不属于她,她只是一个过客。而对于深圳,她同样没有归属感,对她来说这里只是一个可以为她提供住宿的地方。

    为了和闺蜜一起去日本看雪,她要攒钱,当她知道成功将一部手机带出海关,就能得到100元的报酬之后,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佩佩成了一名“水客”,做起了“过春天”的生意。

    后来,佩佩认识了水货集团的老大“花姐”,很快,佩佩就成了花姐的得力战将,花姐不断的表扬她,甚至将她认做干女儿。在花姐身上,佩佩感受到了缺失已久的母爱,虽然这“母爱”有毒,可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扑了上去,因为她太渴望了。而水客集团的仓库就像佩佩的家一样,成为了她放学后最想待的地方。

    如果佩佩起初只是为了金钱而不得已让自己成为了一名“水客”,那么后来,她对于亲情的渴望,爱情的憧憬,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归属感则是把她推向深渊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第一次当水客时的紧张、忐忑、强装镇定,到后来的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在这里,佩佩找到了成就感,也找到了存在感和归属感。但是涉世未深的佩佩根本不知道这位走私集团老大到底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人,花姐甚至要佩佩走私“军火”,这时佩佩才看清了花姐狰狞的真实面孔,花姐只不过是需要她的学生身份来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已。

    佩佩最后一次“过春天”以被警察逮捕而告终,妈妈将她从警察局里保释了出来,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以及与家庭的关系。她第一次带妈妈登上了香港的山顶,看到了香港的雪,原来香港的雪跟日本的雪一样美丽。在这个过程中佩佩学会了与自己、与家人和解。

    作为青春电影的“标配”,“爱情”元素自然必不可少。在《狗十三》中,堂姐李堂的男朋友把“堂”字纹在了手臂上,却把“玩”字偷偷纹在了隐秘的后颈上。这不正如我们所经历过的青春一样吗?既有喜欢一个人就要让全世界知道的张扬,也有偷偷喜欢却不敢表露的悸动。

    而在《过春天》里,对于“情欲”的表达就显得更高级了。在水客集团的仓库里,当佩佩和阿豪两人互相把手机捆绑在身上的时候,这一点在片中是带着很明显的性暗示的,然而青春期的悸动最终也只是被两人的相视一笑压了下来,对于这个桥段,好多人都拍手叫绝。两部电影在“情欲”的处理上没有那么赤裸裸,而是用更加克制也更高级的手法来表达。这才是青春期原来的样子,而不是只有堕胎才能够表达青春期的爱情。

    《狗十三》和《过春天》将目光从狗血的爱情桥段中抽离了出来,聚焦于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生活的话题。能把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故事讲好已经不易,最后还能赢得观众和电影界的满堂喝彩就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也许不久之后,国产青春片真的可以“过春天”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产青春片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uj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