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一段时期是印学界人才最盛、百花齐放的时期,特别是西泠印派(或称浙派)称雄这印坛百多年时间。程邃去世在浙派开山始祖丁敬出生前四年,而丁敬去世之后,当黄易与奚冈名声日隆之后,方有西泠印派之名目,其时新安一派也正由巴慰祖起来重整旗鼓,与西泠一派分道扬镳。于此同时安庆出了一个邓石如。邓石如与西泠四家的蒋仁同岁,他们都出生在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
同年出生的二人有很多相同之处,二人皆是一生布衣,但相比邓石如的游历四方,蒋仁家境贫寒,一生与妻女过者超然世俗的简朴生活。二人皆工于书法,蒋仁书法,绝不趋俗韵,彭绍升推其为当代第一,其书由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颜真卿、杨凝式诸家,兴到时,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见者莫不倾倒。而邓石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二人同样的因为篆刻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蒋仁是西泠四家中最为独特的一位,即不是丁敬这样的开山始祖,又不如黄易、奚冈二人盛名于当时,但是依然在群星闪耀的篆刻最兴盛的百年中在称雄其时的西泠印派名列四家之一,足见其篆刻艺术成就。邓石如的印法,从明代何震而出,但是既不走程邃老路,亦不用丁敬新法,在印坛上异军突起,后世称为“邓派”,或称“新徽派”,成就了这百年,三派鼎力的篆刻盛世。
有人曾言是徽派衰歇,浙派才兴起,其时当时的老徽派,或称新安派只是因看得熟了,不以为奇而已,其时的新安派在巴慰祖的带领之下,依然在印坛举足轻重。又有人言事浙派衰歇了,邓派才出来,更是大谬,我们可以看看邓石如与蒋仁是同年出生的,而邓石如比西泠四家的黄易也只大一岁,几人几乎是同时成长、成名,享誉印坛。只是邓派还只是新生,羽翼未成,比之其时兴起不久,人才辈出,正进入全盛期的浙派地位有所不及。
清乾嘉时期的这百年,正是新安派(或称老徽派)重整旗鼓,浙派进入全盛,邓派(或称新徽派)方兴未艾的百年,亦是篆刻最为群星闪耀的百年。
我们来对比下同样在公元1743年,清乾隆八年出生的篆刻名家蒋仁、邓石如的作品来管中窥豹一番。
两人的姓名字号印,邓石如的“完白山人”印,蒋仁的“蒋山堂印”。
我们先来看看文字的排列,“蒋山堂印”是很明显的浙派的风格,“蒋”、“印”二字笔画多,所占面积较大,而“堂”字笔画也较多,所以这里作了减笔处理,并在“堂”字上部作了与边框的粘连处理,使之笔画显得更少,留空更多,更加的符合浙派的一贯处理方式。而“完白山人”印则是与浙派的一般排列正好相反,且多笔画的“完”字所占面积反而更少,如果按照浙派的处理方式“人”字应作增笔处理,并与“完”字所占面积应该更多。从中可以看到邓石如对浙派的这种鲜明的文字排列方式应是熟知的,刻意作了不同的处理,那么我们平时在欣赏古代名家印作的时候应该更加的细心留意这些不同,了解其中不同的原印,才能获得更多的乐趣。
我们再来看看印面的艺术处理,蒋仁是以古朴拙厚见长的,清代篆刻家赵之谦曾言“浙派见巧莫如次闲,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忘拙忘巧,秋庵巧拙均,山堂则九拙而孕一巧。”此话是很有见地的,其中次闲是西泠后四家赵之琛的字,曼生是陈鸿寿的字,丁敬号龙泓山人,黄易号秋盦(同“庵”)。蒋仁此印看方实圆,有很多折的处理,特别是“堂”字斜折竖的处理,看似呆板拘泥,不符篆意,却篆意内藏,巧意内敛。“堂”字的省笔处理,留下了更多的留白,一是文字排列的需要,二是与“山”字相呼应,三是省掉的“口”部,是为了避免过多的方折,使得印面太过刻板。处处可见蒋仁的大巧若拙,深得古意。
邓石如的“完白山人”则是更加的自由,其中,如“人”字的处理几乎与过往之入印文字各个不如,二是更多的融入碑刻的隶书在其中。但是作为篆刻的作品,又在留空呼应上,对角顾盼之上下足心力,使整个印面在融入碑刻韵味之时,又做到了篆刻艺术的整体性、完整性。对如今的篆刻求新是很有启发意义的,篆刻作品,首先是印章,这是根本。
这是蒋仁作品中比较少见的一种,“三摩”二字笔法悬殊,他用加栏的方法来处理,类似秦印的处理方式,但是其中的用刀又自然而毫无做作之气,用刀挺拔,受到后世印人的喜爱。
邓石如的“读古今书”,很多朋友在看到这方印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方浙派的印作,确实,从文字排列,到汉印的古意,包括残破的岁月感都是如此。但是请大家细细的看其中的刀法,与浙派的短刀碎切是有很大却别的,其中更多的是一种随心所欲,不做作、不刻意,我们看“今”字的左右,其中更多的是书法的笔意,比之“三摩”之中“摩”字的“手”部,其中的古意与刀感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浙派和邓派的区别之一,这其中的区别是很细微的,但是其中给人的感受又是如此的不同。
两方印初看之下,你或许会弄反,因为邓派是碑刻、碑额入印的,而浙派的白文印则是更多的以汉韵为主题。但是真的细细的品味之后,发现其实很多东西在篆刻作品中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需要大家静心品玩。
两方印初看之下,你或许会弄反,因为邓派是碑刻、碑额入印的,而浙派的白文印则是更多的以汉韵为主题。但是真的细细的品味之后,发现其实很多东西在篆刻作品中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需要大家静心品玩。
生于同年的两人,却在篆刻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尊丁敬为师,而有自己不同的诠释,一个则见丁敬印,走出了不同的篆刻之路,更是开一家之先河。这其中有乾隆时,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影响,亦有自身对艺术追求的奋发,更有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再为大家留下几方两位大师的印作,其中有的我们之前介绍蒋仁时用到过,有的会在后面介绍邓石如时用到,不给出作者的名字,让大家没有标签,没有框架的欣赏,这也是篆刻的魅力,石有边而艺无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