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霸秘籍

学霸秘籍

作者: 拉希德华莱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21:32 被阅读0次

            最近《少年得到》app上分享了十多位得到系老师分享的学霸秘籍,看了之后觉得颇为认同且深有感悟,于是精选了其中八位学霸的学习秘籍,写成了这篇读后感。女儿今年四岁,在女儿以后的学习中,我励志当她的教练,帮助她践行这些学霸们总结出的心法。

    一、施展:看地图

    施展的秘籍总结:善待自己的爱好,总结出其中的思维方式,刻意练习并运用到其他事物中,成为你巨大的优势。

    以下是施展的原文:

            先说小时候的故事。每次我出门去奶奶家玩的时候,就会带本地图册坐在那翻。翻什么呢?翻各个国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个国家的山川河流都是怎么分布的,山有多高,湖泊有多大,有些什么矿产?我对这些有天然的好奇,总是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把它研究得很彻底。以至于我今天可以在不看地图册的情况下,在白纸上徒手画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一开始,我并不觉得喜欢看地图这事有什么特别的,甚至我以为小朋友们都是这个样子的。直到长大了,我才发现,我这个小爱好带给我一项技能,就是它让我比别人拥有更清晰的空间感。这就让我在看待历史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的时候,总能迅速地把它放置在一副地图上,知道各种事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这项技能就让我能提出别人提不出来的一些问题,打开别人从没这么想过的一些思考角度。

            这个能力对我后来的研究也非常有帮助。比如,我写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叫《枢纽》。在这本书中,我首先写到古代历史上中原和草原之间的关系。中原和草原是以长城为分界线,我思考它们的关系时,会马上在头脑中反应出长城的具体方位、走向乃至经纬度,也反应出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地图,然后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历史上稳定可持续地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没有一个是纯汉人王朝,而都是草原征服王朝?这个问题构成了我书中一切其他问题的出发点,而我会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我对于地图有足够的熟悉度。对地理空间和方位关系不熟的人,他就不会有这个敏感,也就不会这么发问。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我在小时候莫名其妙积累起来的一个小兴趣,即便跟我的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联,但我花了精力、投入了热情,它迟早会跟我的未来生活发生关联,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不过,每个人天生的兴趣点不一样,我是喜欢看地图,你可能喜欢看星空、看昆虫、拆解小机器看内部构造等等,这些都可以。关键是,当你有了兴趣点之后,要主动多挖掘、探索你的兴趣。网上有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你搜索来自学、研究,你还可以去各种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这些会让你变成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个有趣味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在进步着,我们的社会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新的技术、新的行业,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你要相信,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兴趣、小习惯,比如你从小就对星空特别熟悉,这个技能,在未来可能在一个今天完全想不到的行业里会变成你巨大的优势。这是你从小积累起来的能量,它作为童子功来说,比什么都更扎实。

            所以,现在就去寻找你的爱好吧,如果你找到了,就顺着这个爱好发展下去,它一定不会辜负你的。

    我的评论:

            我小时候也喜欢看地图,但我没有总结出运用空间结构的思维看待问题和事物的心法,也没有刻意练习并运用到其他事物中。惜哉!

            以前看李笑来写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时,书中写到李笑来上学时学过编程,当时也没在意。后来在新东方教英语时,想起当年学习的编程技能,以此统计出考试中出现概率大的词汇,出版了《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为他后来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不仅要善待你的爱好,而且要时不时的把学过的技能拿出来练练,说不定哪天就派上大用场了。

    二、郝广才:苦尽甘来

    郝广才的秘籍总结:写作文独门绝技“苦尽甘来”。口诀:从负面起点,在正面终点。

    以下是郝广才的原文: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一个写作文的独门绝技,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苦尽甘来”。你只要记得两个步骤:第一,从负面起点,第二,在正面终点。

            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学校写作文,常常老师一公布题目,我们的脑袋瞬间停电,望着题目发呆,不知道写什么。是的,我小时候也一样,上别的课还能假装抄笔记,作文课就没法装,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很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后来想,啊,因为作文的题目都是正面的。

            什么意思?你看作文题目,如果写人,写朋友、妈妈、老师,我们都是要写正面的吧,写他们有多好,对吧?如果写事,比如说暑假游记,你不能写爸爸带我去玩的地方有多无聊吧?如果写物,那一定是最棒的礼物,不会叫你写世界最烂的礼物吧?

            那正面有什么问题呢?有。我们平常脑子里没有那么多好事,而是负面的坏事多。不信你看新闻,报的都是火车脱轨,不会报今天全中国10亿人出门坐火车,都平安到家吧?

            所以,如果题目是正面的,你自然就会往正面去思考。但正面的好事不多啊,怎么会有灵感呢?就算写出来,内容也差不多。

            记得小时候上课,其中一道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班上的同学都得了高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写:我的老师很漂亮。我也是这么写的。你这样写,老师再谦虚,也不会说你写错。  

            但不是每个题目都这么好混。有一次题目是:美好的一天。你看,又来了。平常小学生都是上学、上课、放学、写功课、睡觉,像白开水一样单调,哪里来的美好。吃一个巧克力,顶多美好一分钟,哪来美好的一天呢?

            怎么办?我就想,老师为什么不出:倒霉的一天呢?那我一本作文簿都不够写啊。我可以写好的功课忘了带,赶了半天没赶上校车。对,没赶上校车。想到这我的笔好像自己有了电,动起来了。

            我开始写,我有一天没赶上校车,不是我起晚了来不及,而是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哭,旁边没有大人。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要买面包。我只好带他去买面包,然后想送他去警察局。他听到警察后哭得更大声。我只好听他的,带他回家。到门口按电铃、敲门都没有人应,我只好陪他等。终于他的奶奶回来了,警察也来了。奶奶一直感谢我,警察也夸我。原来是他自己走丢了,遇到了我。所以,那天我虽然迟到了两个小时,打破了全校的记录。但是,我是坐警车去上学的。

            结果,我拿了最高分。老师说:不管你写的是真的还是编的,都很感人。

            从此,我就跟自己学了一招,现在传授给你。就是当你面对一道作文题,想不出写什么的时候,就往坏处想,能想出很多可以写的东西。但注意,你最后要用正面来结尾。比如写老师,你可以先写老师有多严、多凶、多可怕,作业留那么多。最后转正面,因为他的严,你学习进步了。所以,老师虽然严,但他是严格,不是严厉,是藏着爱的教育。

            所以,我今天跟你分享这个独门的绝技,你要注意:一,从负面起点;二,在正面终点。很简单,像吃巧克力一样简单,要给它苦尽甘来就对了。

     我的评论:郝广才总结的秘籍虽然以前学校里老师就教过,写一个人要先抑后扬,但以前我写的就是不够生动,后来基本也就放弃了这种写作方式。郝广才在这里举的例子特别生动,再一次唤起我对先抑后扬或者苦尽甘来的写作手法的认知。这是本次所有学霸中最开我脑洞的一篇,学习了。从负面起点,在正面终点。就像获得高分好评的好莱坞大片,主角一开始都是有各种缺点的普通人,经历一番磨难后,故事以主角获得巨大的转变结尾,英雄诞生。

    三、李翔:逆向开发

    李翔的秘籍总结:拆解范文,更换主题和内容,刻意练习。

    以下是李翔的原文:

            我先说一个我在上学时候,每次写作文都会有的困惑。这个困惑估计你跟我一样,也会有。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讲的道理我都懂。比如要通过大量阅读好的文章、好的书,去建立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如果能背下很多名人名言,写文章时还可以旁征博引。但是,我发现,真到具体下笔去写作文的时候,之前背的也不知道怎么拿出来用,写什么还是全凭感觉了。说得好听点,就是全靠灵感。可是,写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也不能没有灵感就不写。这个问题从小学、初中、高中都一直困扰着我。大学毕业之后,我开始当记者,还是要写文章。所以,灵感问题还在。

            不过,一次经历让我彻底解决了这个困惑。有一次,我去中国很大的一个民营汽车公司采访。他们跟我分享,最开始时候,他们是怎么通过学习,把汽车给造出来的。造汽车要面对的问题可比写作文难多了。因为汽车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东西。一个汽车有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而且,其中还有很多技术门槛。

            他们是怎么学会造汽车的呢?答案是这四个字:逆向开发。

            简单来说,就是去买一辆现成的车回来,然后把这辆车拆成一个个零件去研究。完了再组装回去。通过这个过程,可以细致了解车的架构,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中间的难点。

            逆向开发可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知道什么是好的。因为你肯定不会去拆一辆很差的车去研究。第二个问题是,你可以通过拆解然后再组装这个过程,了解到汽车的每个细节。

            这个方法可以应用到写文章写作文上。很简单。第一步,你找两三篇范文。然后去拆解文章。怎么拆呢?你就看它第一段写了什么、第二段写了什么,第三段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第二步很关键,你要标注出每一段写的内容的特征。最后一步,你换一个主题,严格按照这个格式,写一篇新主题的文章。多练习几次。

            一上手就拆文章可能难了,没关系,你可以先从拆一段话练起。把一段话拆到句子和词语的程度。举个例子,我随手从网上搜出来美国作家何伟的一段话:“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这段话的结构就是:时间+人物+出发地+交通方式+目的地。再往下拆解,时间可以拆解为年月+更具体时间表述。交通方式可以拆解为动词+交通工具。

            接下来,照着这个元素和结构写一段话:2018年10月末,一个凉爽晴朗的傍晚,我跟同学从北京西站出发,搭乘高铁,穿过平原抵达洛阳。

            这就是逆向开发,你可能觉得有点教条,没有创意。但这是一个人在学习阶段最有效的方式。等到你熟练掌握了怎么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写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你就可以更好地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我的评论:

            李翔总结的学霸秘籍拆解范文,更换主题和内容,刻意练习。这个秘籍以前在看介绍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学习方法时也见过。本杰明.富兰克林模仿高手写作用的也是这个路数。我自己还没践行过,后续试试效果。

            另外,郝广才的写作课中介绍的借用某一首唐诗的内容和结构,来写自己眼前所见所思,和这里的逆向开发是同一个心法。

    四、张泉灵:不喜欢就换一本,阅读找到你喜欢的比较重要

    张泉灵的秘籍总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的喜欢很重要,趣能创造奇迹。

    以下是张泉灵的原文:

            我的开窍点,是和经典名著的阅读有关系的。我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我一本名著读。一开始的时候,我就像是个听话的学生,给我看我就看,看完了等下一本。直到有一天,他给了我一本《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是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一本诗集小说。也就是整篇的小说是用诗句来完成的。

            我真的很努力地读,但是太难了,我读不下去。拖了好几周,语文老师问我读完了没有,我只好低头老实回答“读不下去,我不喜欢。”

            好,接下去我的开窍点就要出现了。我的语文老师居然没有对我失望,而是说:“不喜欢就换一本,阅读找到你喜欢的比较重要。”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即便是老师给的书,不喜欢也是可以不读的。

            这下我反而来兴趣了。从此以后,我主要看书的地方就变成了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才有足够多的书让我看看介绍,看看目录,看看第一章就知道我是不是很喜欢这本书。然后找到了喜欢的,当然读得就快。而且也因为在图书馆,书类目多,我发现我不仅仅喜欢文学,也喜欢历史、人物传记、科普类的书籍。

            你可能很难想象,从这个点开始,我高一一年的读书量比我之前年级加起来的阅读量都大。这也培养了我的终身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兴趣。

     我的评论:同意张泉灵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的喜欢很重要。牛不想吃草时,摁着牛头吃草是没有用的。所以现在对于女儿的钢琴学习,我没有走硬逼她练琴的路,而是身教大于言传,自己每天持续练琴和听古典音乐,希望以此能培养女儿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如果她喜欢,就能走上自我驱动的良性循环,家长就不用那么辛苦了,这才是教育子女正确的道路。

    五、万维钢:高手不是教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

    万维钢的秘籍总结:自学抢跑;难题举一反三;竞赛激发潜能。

    以下是万维钢的原文: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我在学数学这件事儿上的一点经验。

            我以前是物理学家,但我小时候是个数学学霸。数学是你上大学以前所有科目中最刺激的一项。数学好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事情,哪怕你想当个作家都没问题。因为数学能把你变成一个爱钻研的人。数学让你能够解决难题。数学锻炼你的品格。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是一位名师。他跟我们平辈相处,他还在我初三的时候就请我去他家吃饭,给我布置高中数学竞赛的题目,我感到受宠若惊。当时我的老师说他不是老师是教练。我老师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高手不是教出来的,是训练出来的。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解题高手。为此你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自学。

            学渣才跟着班级学数学。别管老师教到哪里,自己把课本拿过来,读懂一节做一节的练习题。按照自己的节奏,迅速把你在这个学校该学的数学知识都学完。你应该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完整个小学数学。在初一学完整个初中数学。在上高中之前的暑假学完整个高中数学。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寻常,但实际上并不难。数学的逻辑体系是一层一层的,特别适合自学。提前学完并不是为了跳级,而是为解题训练做准备。

            第二,难题。

            数学知识仅仅是解题的规则,解决难题才是真正的能力。解题有套路,但“题型”是学渣用的词汇。数学最忌讳死记硬背,你必须举一反三。

            别指望收费的奥数班,老师的作用是监督和后勤。自己找本好的奥数书,一章一章地先看例题再做练习题。从易到难,死磕那些练习题。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看答案,哪怕先要个提示也行。但是把题目做出来之后要看答案,跟作者切磋不同的思路。

            第三,竞赛。

            据说现在不让搞奥数了,那也要想办法参加数学竞赛。只有参与竞争,你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要像职业运动员一样要求自己。跟其他学校的高手接触,在压力下发挥你最强的实力。放弃一切无关紧要的事儿,全力以赴,拿个名次。

            高中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操作是四个半小时做三道题。而学渣可能连在那坐四个半小时都坐不住,而只要你功夫到家,解决数学难题是惊心动魄而又精彩纷呈的体验。

            对中学生来说,数学是个体育竞技项目。正如练举重不是为了当搬运工,学数学不是为了数学知识,数学是让你摆脱平庸的最佳路线。

    我的评论:非常赞同万维钢对于自学的观点,别管老师教到哪里,自己把课本拿过来,读懂一节做一节的练习题。按照自己的节奏,迅速把你在这个学校该学的数学知识都学完。我上初中和高中时就是这么干的,暑假里会向学长借下一年级的书来自学,同时买上基本参考书和习题集自己做。到了下一学期开始正式上课时会特别轻松,而且考试成绩也甩不用这招的其他同学好几条街。不过可惜那个时候,我没有找到正式开学后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方法,以至于进入复习阶段,其他同学也学完课本后,这个优势就不存在了。因而经常陷入开学时一马当先,后来被赶上的窘境。如果能想到并且做到万维钢提到的难题和竞赛这两点,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六、罗振宇:用身体去学习

    罗振宇的秘籍总结:学习要调动感性能力在内的所有能力。只从文字中去了解一个人是不够全面的,不要轻易放弃那些看上去可能没什么大用的维度。

    以下是罗振宇的原文:

            今天我和你分享一个对我很有用的学习方法。如果要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我就叫它“用身体去学习”。

            先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个小经历。很小的时候,记得是在初中,我就想读一点哲学书,尤其是西方哲学书,那就好了。我必须坦白承认,那个时候想读哲学,不是为了求知,就是为了显摆。哲学,这个词听起来就高大上嘛。懂哲学,想必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我当时还真就找我的语文老师借到了一本哲学书。但是说实话,书翻完了,除了记住了几个人名,什么康德、黑格尔,剩下啥也没记住。

            直到后来,我读到了一段话,是说康德的。说康德这个人特别没意思,一生中几乎没有走出过他出生那个小镇。他没意思到什么程度呢?康德每天下午都会出门散步,四点到五点,准时到什么程度呢?他什么时候出门,他的邻居,就可以根据这个来校准自己手表上的时间。

            你看,这段材料和哲学没有什么关系,充其量就是一个哲学家的小八卦。对于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并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个细节,对我这个求知的人,起到的作用很大。为什么?因为从此康德在我心里就不再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人名了,他变成了一个大活人,因为我知道了他生活的细节。

            之后我就发现,我再去读康德的哲学思想,就变得容易多了,因为我脑子总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我试着去想他的困境,他的烦恼,他的时代,他的朋友,所有这些东西,都成了一盏盏的灯。这不是他的哲学理论本身,但是这些东西会照亮他的思想。

            你看,学习这件事,我们经常觉得,这是头脑的任务,是要调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做的事情。但是我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学习是整个身体的任务,是要调动感性能力在内的所有能力的帮助才能做好的事情。

            所以,如果有机会,去一些名人故居,看一些展览,接触到某个大活人,看起来,对记住知识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我一定会做,一定会去争取这些机会。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任何一个知识,都不只是通过书本、文字和符号,在对我发射信号,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留下的任何蛛丝马迹,都是我抓住它们的机会。

            再说一遍,学习,不只是头脑的事,它是我们整个身体的事。这个小心得分享给你。

    我的评论:同意罗胖的观点,要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和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物。对于古典音乐,我正在践行这个观点。普通人听古典音乐,可能就手机上音乐app听听,高阶的就买CD或者黑胶唱片听,再高阶点的就去音乐厅现场听,加入视觉元素。而我,在这个基础上走的更远,维度更全面。出于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我不仅自己开设了公众号记录自己积累的古典音乐知识和感悟,而且在开始学习乐器演奏,现在是钢琴,后面还会学小提琴。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要学作曲,甚至还有一个野心,如果自己能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过上做事不用考虑钱的生活后,创办一只自己的交响乐队,自己时而当指挥,时而当钢琴或者小提琴独奏,兴之所至时可以混入弦乐组当一个普通的小提琴手。哈哈,最后一步只是白日梦,想想而已。

    七、徐来:知识卡片

    徐来的秘籍总结:制作知识的使用场景卡片,运用人类的通感,把孤立的知识点嵌入到一个广阔的使用场景中,产生多种链接,把知识点更好的“长”到大脑中。

    以下是徐来的原文: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一个非常有用的学习窍门,做“知识卡片”或者“好词好句卡片”,这是我从小就坚持一个习惯。诶,你可能会觉得,做卡片谁不会啊,读书、看东西的时候,把有意思的知识、句子直接记在卡片上不就完了嘛。但是,我要说的是和普通的卡片做法不完全一样的。做卡片也有小秘诀。当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知识,或者某一句有意思的话,我不是把它抄下来就完事儿。我一定会想一想,这个知识、这句话,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做一张知识卡片,记录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这个知识可以什么时候用,怎么用?

            举个例子吧,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尝试着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时候我肯定读不太懂嘛。但有一句台词,我一直记到现在。这句台词出自莎士比亚很有名的一部悲剧,叫《李尔王》。这句台词是这样说的:“你知道多佛吗?那里有一座悬崖,峻峭的山顶俯瞰着幽暗的海水。”(多佛是英国的一座海边城市。)

            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呀,为什么我会一直记住呢。其实原因特别简单,当时我刚看了一篇关于多佛的文章,知道这里有漂亮的白色悬崖。所以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可以站在多佛的白色悬崖上,那多美啊,我就可以朗诵这句话了。这样,只要看到别人说起多佛,或者看到关于多佛海岸的视频、照片,我就会想起这句话。虽然我到现在都没有去过多佛,但这句话我却牢牢地记住了。

            你看,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一个知识、一句话放,到了一个使用情景当中。这么一来,这个知识或者这句话,就不再是干巴巴、孤零零的,而有了具体的场景,甚至是和你一起建立了某种回忆。这样,你会更容易记住它。

            所以,做卡片,并且为卡片上的内容设计一个使用场景。这一直是我学习时候很重要的一招。我要介绍、推荐给你。

    我的评论:同意徐来的总结的学霸秘籍,其实这和思维导图极其类似,从孤立的知识点做发散思维,思考各种与之关联的事物,从而达到更好的记忆。

    八、香帅:认真的任性

    香帅的秘籍总结:输出倒逼输入,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干出成就感,如何做到?要与众不同,有新意。

    以下是香帅的原文:

            其实“认真的任性”就是两个特别重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原则。所谓任性,就是遵从天性,找那些自己内心有热情的事情去做,而认真则是全力投入,在做事的过程中避开大多数人认为的“捷径“,竭尽全力去想办法“做的不一样”。

            这两个原则让我的人生过得既任性又精彩。我给你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追星的故事

            上学的时候我超级喜欢一个组合里某个男生,和现在的你一样,逃课去看演唱会,攒钱买专辑。听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只是这个组合不叫你们熟悉的TFboys,它叫小虎队。但光做这些我感觉不够,身边的同学都靠花钱来证明自己的眼光,比如大手笔买小虎队最新的盒带,最炫的海报,我觉得这多没劲啊。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咱们得玩点“有深度”的追星计划。思考和行动的结果是,我动员了整个班的同学,在班会上举办了两次关于偶像的“百科知识竞赛”。

            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百科知识”。我就发现,出题这件事挺锻炼我的。首先,为了让题目有格调,我逼着自己重新学习了台湾和香港的流行音乐史,发现它们和欧美的流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又逼着自己回溯了欧美的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为了让比赛更有意思,我评估了当时很多智力竞赛的模式,自己独立设计了很多创新的比赛环节。我还花了点心思,把“偶像百科知识竞赛”包装成正常的“文化项目”,成功申请到了学校老师的资金赞助。

            你看,可能在很多人觉得追星是“任性”的行为。但在这个任性的过程中,我比大多数人多了一点点思考,多了一份“认真”。就是这份认真,让我开发了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潜力。比如,在主持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竟然有演讲的天赋。还有,在调研欧美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我迷恋上了摇滚和民谣,开始自己写歌词,进而激发了我对写作的兴趣。后来,音乐和写作成了我最大爱好,直接影响了我长大之后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个小故事,一个普通博士到网红教授的故事

            长大后我去国外念金融专业的博士学位。因为金融对数学,经济直觉都有极高要求,很多人都说读金融博士是“地狱模式“。但我的博士生涯却一直过得很不错。因为我从小习惯“不按常理出牌”。后来博士毕业回北大,和所有年轻教授一样,要写学术论文。可是一般的学术论文,大多枯燥难懂,离普通人很远,我又再次问自己,这件事,我是不是可以做的不一样?比如说,我将香港的金融,经济,和我喜欢的音乐、电影、小说,全都糅合在一起,写了一篇香港经济史,取了个文艺范的名字叫《客途秋恨》。结果这篇文章刷屏,我突然从一个普通的海归博士变成了北大的网红教授。

            我的人生经历告诉我,小时候的“任性”行为,没有一件是浪费时间的。只要你认真做了,它们都会转化为你的能力。这就是我说的“认真的任性”——你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干出成就感。遇到任何一件事,试着问自己,我是不是可以做的不一样?相信我,你一定会发现惊喜。

    我的评论:香帅总结的学霸秘籍和我目前的认知高度一致,并且自己一直在践行中。通过输出倒逼输入和与众不同的创意,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干出成就感。

    禅定时刻:看似都赞同的观点,并且大部分也在践行,为何我不是学霸呢?打个坐,冥想冥想,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得道丹生

                                                                                                                                                                                                                                    2019/3/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霸秘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ee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