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207986/fb3311d88a9e5ad2.png)
我选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是悉达多,书不厚也正合我意,还有它那漂亮的封面,一棵弯弯曲曲长满绿叶子的小树,也长在我心上。而且书的第一页还写了一句话:一首印度诗。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印度的古老的史诗。拿回家再一看是德国人写的,后来看到中期的时候查了一下这个德国人的名字赫尔曼·黑塞,还获得过诺贝尔奖。于是在莫名其妙的选择和查阅后的名誉鼓舞下我把这本100多页的小书用尽可能快的速度看完了。
虽然作者可能要写诗,但这本书在图书在版编目的数据是德国现代中篇小说,我却觉得是披着故事外衣的心理学作品。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先想到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也许是因为有人在旅行途中的名寺里拍过一些这类的照片,也许是我一直就想看看有关印度的故事,也许是我觉得德国人的写作水准还值得信赖,各种阴差阳错下我拿了这本书,看完后我觉得受益,但我又讲不出来什么东西。但至少我可以看有关印度的故事,而且德尔曼·黑塞的作品我还要再找其他的来读读。
人名如书名,它好像在讲一个有关那个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没有明说。
悉达多按照自己的旨意离开父母,而且用自己的意志和行动让父亲同意自己的决定,看到这的时候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他可以骄傲自己能选自己的路,后来他还会体会到那个答应他行动的人的苦涩之处,也许这就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他探索一切最后却发现道路就在自己身上,或者说答案,或者说悟性,或者说放下执念。
悉达多出发的时候有自己可亲的朋友戈文达陪伴。戈文达追随他愿意做他的影子,戈文达很乐意悉达多却不快活。直到他们碰到了被称为活佛的加泰玛,他的学说吸引着戈文达,戈文达留下做了弟子,而悉达多却没有留下。悉达多说他夺走了自己的朋友却馈赠了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悉达多。这很矛盾,似乎又能说得通。这可能就是心理学的有趣之处。走在自己一个人的道路上的悉达多猛然觉醒。他不属于任何人,因为他并不和他们一路;他又属于任何人,因为他懂那些人留下来的理由。
在第二部中,悉达多遇见了女人卡玛拉,他通过和她学习体验社会上的爱情、财富、地位还有浪费般的消费。女人为他生了孩子,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他的难题,那个时候他已经参悟很多,那个时候他正好碰到渡船夫。长得很像他的男孩不喜欢父亲也不喜欢过像他那样的生活。但父亲觉得他正经历的是美好的事情。两者发生矛盾,渡船夫告诉悉达多让他倾听流水。流水有答案。他找到了答案,最后儿子逃跑了,卡玛拉见到他后无悔地长眠,戈文达满足地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找寻的答案,渡船夫也默然远走,他看起来又失去了一切。但他的面容竟然那么平和、从容。
悉达多说他做三件事,斋戒、思索、等待。斋戒让他不去想身体的饥饿,思索让他认识自己的路,而等待教会他的是放弃,他在等待中明白他不能掌控任何事,他不相信学说,最后不相信话语,他只相信行动。话语有的时候是可以作为行动的,当他说出的话对对象产生效果的时候。而话语有时候可能真的只是话语,当它不能在任何人身上发生任何作用的时候。但作者设定了悉达多让朋友亲吻自己的额头让朋友得到领会而泪流满面,说明作者本人还是更倾向于行动,尤其是那种爱的行动、真挚的行动、或者看似怜悯的行动。也许我在看完书后也受到影响倾向于行动,倾向于等待,倾向于不那么特别依赖话语的力量,倾向于不要那样偏执地爱或者因为爱而衍生的无端的恨,无论是面对父母还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孩子。
这本书很小,内容却不少。也许偶像自己不需要崇拜,他们是被崇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