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辕北辙
一个人要到楚国去,坐着最好的宝马,用着最贵的马夫,却一路朝北走。有人问他说楚国在南边,你为什么朝北走,那人说没关系,我的马跑的快,我的盘缠足够用,朝那个方向走都没问题。
这个人,也许是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发现地球是圆的科学家。
掩耳盗铃
这位主角没说是哪国人,《吕氏春秋》里只说这个人看了范家的钟挺好就偷走了,因为怕声音大被人发现,他就捂上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
很怀疑这个人是不是傻,一只手怎么能掩住两只耳朵,好歹回家带个耳塞,才能保证自己完全听不见......
买椟还珠
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珠宝,有个郑国人来,买了一盒珠宝,然后把珍珠还给商人,单把盒子拿走了。
我想说,这家伙对盒子才是真爱,里面的珍珠什么的,完全都是浮云。另外,这人应该是太有钱了,才会这么任性。
刻舟求剑
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河,身上挂的宝剑不小心掉进水里,他不慌不忙的用小刀在穿上刻一个标记,让后等船靠了岸,在下水去寻找,因为岸边的水浅。
拔苗助长
宋国人种庄稼,嫌长得慢,就用手一颗颗额把苗拔出来一下,我想说,你没种过庄稼,你爹还没种过吗?你爹怎么没把你拍死?

守株待兔
宋国人在地里中庄稼,看到一只兔子撞在树上死了,他乐滋滋的回家吃了兔肉,然后就不再种庄稼,天天等着兔子来撞树。
看看我们学到的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吗?
一,古人看起来似乎都很蠢,总会做一些正常人干不出来的事情,把原本简简单单的事情变的复杂。
我们总是说祖先们如何如何聪明,各种发明专利比国外都要早好几百年,可是耳熟能详的故事里都是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的蠢人,是不是有一点点的矛盾?
二,古人的地域歧视太严重了,几乎就是各种编排外国人,秦国人说郑国人笨,郑国人说楚国人蠢,鲁国的孟子还说过“齐人有一妻一妾”。
直到汉朝都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发展为的成语,原主角还是春秋战国时的各国蠢人。其实,这些故事更像是这些纵横家们自己编出来的故事,寓教于乐,中国人最喜欢干这种事情。
用小故事来寄寓大道理,原本无可厚非,可是这样明显的笨人却要用来教育人,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更像是教育大家都不要动脑子,即便故事里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也可以忽略,只要明白背后的道理就行了。
写到这里,我就想起了著名的乌鸦喝水,乌鸦在小河边发现了装水的瓶子,聪明的它想到用石子装进瓶里让水涨上来的方法。
可是呢,既然在小河边发现了水,那直接喝河里的水不就完了吗?即便没有小河,那把瓶子弄倒把水洒出来也可以喝到水呀。
还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真的不愚么?到底是祖祖辈辈挖山容易,还是想办法把全家搬出大山简单呢?智叟劝他说挖不动山,难道不是实事求是吗?
铁棒磨成针,铁棒多少钱?针多少钱?在唐朝那个时代,冶铁技术不发达,能有那么大一块铁杵,卖了它能换多少针呢?
再者如果没有车床,要把铁棒磨成针,估计从未过门就要开始磨,磨成了老奶奶,估计也不会成功。不知道成名之后的李白,有没有回到故乡,去看看老奶奶的梦想实现了吗?
吐槽这么多,只是想说,这样弱智的故事,如今还在被人用来教育一代代小孩子,略微动一下脑子就会知道故事是在骗人,如果小孩子真的相信了,我们是该高兴他懂得了道理还是悲哀他不会动脑筋呢?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4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