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电影』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狗十三》——我永远不要这样的成长

《狗十三》——我永远不要这样的成长

作者: 深骁夕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1:06 被阅读15次

    文/乌阙鱼

    正文:

    导演曹保平,听说是个“国产黑色犯罪片教父”,不知怎的来拍了个现实主义的《狗十三》,一拍,还有胆被“禁播”五年,这不算过分的,最过分的是,看完了凭白得让人哭得稀里哗啦。

    ——之所以给禁播打引号,是因为五年没播的原因有争议,我听到两个版本,一个是曹保平根据对市场的洞察决定五年后上市,事实嘛,听说当初成本3000万,目前票房已经约莫4000万,没亏本;另一个说法是片子被禁了,因为太真实。

    哎,其实你说它有什么好被禁的?“真实”这种原因也拿得出手?历史就不残酷?战争就不真实?我们因为这残酷和真实就要学秦始皇搞个“焚书”大会了吗?

    再来,这电影讲的是一个十三岁少女李玩,在中国式家长的教育下,被迫的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放弃了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抵抗。——所以,这里面也没啥色情镜头,更谈不上什么政治敏感,怎么着都不该禁到它身上吧?

    “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注意,这几个字颇值得玩味,首先它不是个褒义词,但为了面子着想,大家也不要翻译成贬义词,就那么先作中性词将就着看——木心说,外国人不能懂中国的诗,那没办法翻译,乃至外国人懂中文,他也没办法懂中国诗,我就想着,这电影外国人估计也是没中国人自己懂的。

    他们没有遇到“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没办法懂,所以我至今很怀疑网上有个描述说柏林电影节上播出这个电影时,大家看得鸦雀无声,我觉得这股子吊轨的“安静”绝不是出自什么沉痛的反思。

    其实哪有这么多反思?反思都是后来的,看完片子后思考得来的,只有专业电影人,或那个圈子的人,他才会伊始就本能的去思考这部电影在做什么,它有什么主题,它要给大众什么感情的立足点······至于观众,首先肯定是作为一个“消费者”,以一个感性上的体验者去观赏的。

    经历不一样,感性上自然没办法懂,看完了只好木然,要解除木然的尴尬就只好依靠理性和思考来懂——我说他们终是不懂,他们懂了,就不该是鸦雀无声,他们会至少像我哭一下,在荧幕前闹、吼,出了影院在厕所里哭得停不下来。

    “我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很认真地说,我成长起来是很残酷的。你把它放在电影里看,你就觉得残酷了。放在你自身,其实你浑然不觉。”

    这话出自曹保平,你会发现这人说话很有意思,没见着他人,没看着他表情,我终不知道他说这话的情感态度是什么,但你瞧他一语就道破了众生的“麻木”。

    那不是站在什么批判的高度说人麻木,那是很平淡的语气在说一种真实,这种不带强烈个人主观意见的表达我以为对一个电影人乃至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很有必要,一个导演没办法冷静的话,就拍不出电影了,更拍不出“犯罪片”。

    但那句话,你回过头来再读,一品,就出味,让人心里股股冒着酸气。——我们很少站在一个宽容的角度评价和体谅自己的不易,这句话是曹保平对观众付诸的理解,他析评我们遭遇的为“残酷”,他了解我们无可奈何的“变更和麻木”。

    对,很多问题,我们给不了解决方案,甚至没有答案,就只好表达残酷了,只好表达真实了,希望多一个人记得自己活着,希望多一个人因为“一念之间”变得更好一些。

    ——某些角度上,我总觉得一个创作者是了不起的,他把脑袋里的世界倒给你,他懂得很多事,他也谦虚,他包容你所有的观点和念头,他宽容得有些像一个佛家。一个好的创作者愿意慈悲,因为懂得,我以为。

    这是为什么我不怎么同意影片名被解读为“狗B”的原因。两点,其一,这是部好作品,涵盖了中国式教育很多代人的缩影,任何好的作品,它一定不会被限制在一种带有浓烈恶劣的感情色彩中,既不符中国人的谦虚、口中积德的习性,也失去了“客观性”。

    客观性其实对一部电影是很重要的,它要把哈姆雷特的模样交还给观众自己定义,电影要伟大,导演首先要客观,尽管他内心有选择和倾向,乃至我们观众也是爱猜导演的情思流向的,但一个好的导演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拿出个人的情绪和观点来表达电影,他要呈现一个客观的艺术给观众。

    ——你要懂一个导演,最好去看每个演员的表情,去看每个分镜,每个画面,这些就是对一个导演完整的暗喻。

    其二,这个理由比较有依据了,我刚上网看到曹保平亲自说的,这名字就是狗和一个十三岁的姑娘的意思。——看到这个解释我也不意外,我也觉得他内心也该这样想,最好是这样想,这样想是最好的,一个拿到部电影要用粗糙话来为它命名的导演,其内心是龌龊的,是玷污了好电影。

    曹保平说,自己去拍了《狗十三》,是比较简单和较真,因为圆滑和世故可能还没有那么娴熟,可能多多少少,我瞎猜,我估计是与这个有点关系。

    “可能”、“多多少少”、“我瞎猜”、“我估计”、重复一句可能,大家看看,一句话他就用了五个不确定词,斟酌出一个孩子气的形象来了,实在可爱。

    其实这才是一个人的样子嘛,什么这部电影是为了让大家反思中国式家庭的悲哀,什么父母能和子女达成真正的和解什么的,都是鬼扯——也不是真的都鬼扯,那是一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对,是意义,不是初衷,一个纯粹的人做一件事总是很简单的,就像曹保平说。

    他当初会拍这部电影,“因为正好有这么一个剧本,看完了那个剧本对我的举动和感染力还死很强大,所以才拍。”——所以,你看很多意义一开始是没有的,是后来思考出来,做出来的,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借鉴,不是所有东西到要寻着“意义”两个字去的,那样一个人就老了。

    我永远不要这样的成长,这其实是孩子气的,因为我没遭遇过身不由己的困境,才敢说出“我永远不要这样的成长。”

    基于这一点,我想我还没有完成李玩的那种“成年礼”,我还在疯,还在不喜欢成年后的李玩,还会因为李玩在狗狗刚死就吃下狗肉的镜头里痛苦······我如果是现在的我,我永远感谢我的母亲和父亲,是他们保护了我,保护了我的心,保护了我的内心世界和秩序。

    这部片子看完压抑吗?

    不,当大多数人都是以这样的遭遇经历过来的时候,那就不叫压抑了,也不能就称作“痛苦”,那是一代一代人真实上演的生活,当那是“生活”时,描述起来就有点麻烦了,也没办法用一个两个词囊括全面。

    那是生活本身,所以也不能说它残忍了,一说“残忍”就否定得太彻底了,那个残忍两个字背后站着的人群基数太多,用这些词使不得,那否定了人们快乐的可能性,而那可能性是存在的,是事实。——我们不能忘记辩证的逻辑。

    我要说说两个镜头。——一个没懂,一个我觉得拍的还不够好。

    先说明,本片英文名为《Einstein,Einstein》爱因斯坦,即片中小狗的名字,因李玩喜欢物理,故取名。

    先说没拍好的那个镜头,有一幕是李玩父亲开车要送爱因斯坦去狗肉店,李玩追着父亲从楼上跑下来、拽父亲、求他,没用,最后父亲上车,李玩敲不开车门和车窗,车子启动,李玩站在原地绝望哭泣。

    若我执导,我一定让李玩追着车子跑,她当时停得太早了,我的心还有一团火没停,我觉得我要是站在那里的李玩,我一定追着车子跑出去,我一定会追上的——对,用这样的信念跑了出去,这样跑了一遭,才发现拼尽全力真的也无法得偿所愿。

    太可惜,拍片时我若在他身旁,我一定要他把这个镜头加上。

    另一个镜头,我是错过的人,旁边的好友竟一瞬间反应过来提醒了我,让我内心一片吃凉地惊觉——他常常发现我忽略的东西,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事物前后联系的能力,总让我惊讶。

    我有点小人度君子之心——我觉得这个细节你们也是错过的,——初始,李玩和她唐堂姐在床上,一个玩电脑,一个看书,李玩说了一句楼上是不是养了只鸟一直在叫,堂堂姐回说李玩傻,谁养的鸟会大晚上叫?养的猫头鹰吗?

    然后这件事的后续,看过影片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吗?

    那是李玩回家时,看见警卫人员和医生从楼上抬下来一个胖子,绑在医院的救援担架上,胖子眼睛望着李玩,嘴撮成一个指头圆发出鸟的叫声。

    如果你还有印象,这个镜头留给你们解读吧。

    最后,我们来聊聊中国式家长。

    ——我好久没看这种细水长流的电影,没有任何惊涛骇浪,却又处处暗藏杀机,让我整个心遍体疼痛,我一直在等一个什么巨大的变动。

    但没有,什么都没有,直到电影结尾借李玩弟弟学滑冰,不停摔倒,求助,不果,摔倒,哭泣,求助,周而复始。——窗外还洒着暖黄色的阳光,让人几乎以为这成长是件美好温柔的事。——我们总以为自己要遇到什么什么事,但没有,我们突然就失去过去的二十年了。乃至更多。

    中国式家长——不论如何,我们还得承认,这几个字在我们心里总有它贬义的成分。

    它通常意味着暴力——棍棒底下出人才。

    它意味借爱之名对孩子行恶之实——“我爱你是因为爱你”,“选英语好不要选物理,我是为你好”,“打在你身,疼在我心啊”。

    它意味着关心孩子却不理解孩子——一只狗能比人重要?你担心狗都不知道担心你爷爷奶奶?那狗我送去狗肉店了······没实现带你去天文馆自己是有错,但你这么闹懂不懂事?

    它意味着重男轻女——李玩啊,当初是个女娃子,随便取了个名,这次是个男孩,要好好想个名了······

    无论哪一点,不够对一个孩子造成巨大的不可挽救的毁灭性的伤害?

    暴力微一过分就是家暴的因子;以爱之名行恶之实就是在压榨孩子的独立人格,使其活成自己捏造的木偶;关心却不理解,让孩子在狂欢里孤独,没有陪伴和有效的心里疏通;重男轻女,性别不平等的歧视,人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真相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畸形的,——但这不仅仅是李玩一个家庭,它是中国宏观社会结构下的社会现实,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它存在的巨大现实意义。

    而映射这样的社会结构,规劝这样的中国式家庭,是这部电影想要尽一点绵力的地方,哪怕多一个人理解了这成长过程里,对一个孩子能造成多大的影响,从而在未来能够较少一点对自己孩子的“杀伤力”也是好的。

    李玩已经在我心里死去了。

    李玩第一次被家暴时妥协自己错了,是第一次死去;后来父亲送她去狗肉店寻狗未果,她回头的脸色柔和说谢谢,是第二次死去;后来李玩在刚失去狗的情况下,酒席上被不知情的人劝吃狗肉,她吃下去是第三次死去;她后来在街上遇到那只真正陪自己长大的伙伴,她没有去认它,是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我们真的不能感受到自己成长起来是件多残酷的事吗?

    曹保平说的不尽然,其实我们能感受到的,能感受到我们自己变了,能感受到我们的力量太弱小了,能感受到自己根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能感受到自己一次一次的妥协,能感受到,我们杀死了过去的自己。

    ——我不能否认李玩的那种成长,我甚至不能说对她的这一生来说,她的这种“蜕变”就是不好的,就是不能护她余生的很好的铠甲。李玩开始放弃关注个人,转身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谐,学会接受自己拒绝的事,学会开口关心父亲,问其当年和母亲是怎么回事,是的,无论如何,这些就是李玩的成年礼了。

    但如果可能,多希望多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被温柔以待啊。

    后记:影片脉络散散记:1平行宇宙——她吃着那个面条挽了凉从底喂进嘴里 2被迫学英语  3小狗爱因斯坦的和解,弄丢  4假爱因斯坦,爷爷的腿摔伤,婶婶的嘴脸 5蝙蝠真的死了 6弟弟不听话被狗咬伤,狗狗被送去狗肉店 7遇到了爱因斯坦,不敢认它了 8鸟儿叫是精神病患者  9我被父亲打,被父亲骗去天文博物馆  10父亲说打我是爱我  11我屈服,狗狗死亡时,我说谢谢;我被打时和爷爷奶奶说对不起;我在酒局时吃狗肉,我喝了牛奶;我问父亲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  12电影的那个结尾,被迫成长的滑冰的弟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我永远不要这样的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ng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