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简论的六个规则
规则一、明确前提和结论
规则二、理顺思路
第一句是声明结论,然后依次阐述两个前提。先是提出一条主要前提,并给出简要理由说明为何豆子有益健康。接着是另一条主要前提和相应的例子。论证有多种展开方式。比如,两条前提可以调换顺序,结论可以放到最后才说。但不管怎么排列,都要一丝不乱。
规则三、从可靠的前提出发
无论你从前提到结论的论证过程多么精彩,如果前提站不住脚,结论也同样站不住脚。
规则四、具体简明
避免抽象、模糊、笼统的措辞。“我们顶着太阳走了几个小时”比“那是一段长时间的体力消耗”要好一百倍。一定要简明。空话连篇只能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失去耐心。
规则五、立足实据,避免诱导性言论
给出实际的理由,不能只有诱导性言论。
规则六、 用语前后一致
简论通常只有一个主题或一条线索,各步论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因此,要清楚地表达这个观点,用词要精挑细选,各步之间应该保持一致。
第二章 举例论证
规则七、孤例不立
我们有时会出于说明的目的,而只举一个例子。朱丽叶的例子或许能为早婚做一说明。但要想做概括性的论断,孤例几乎毫无帮助。朱丽叶也许只是个例外。一位亿万富翁不幸福,并不能证明有钱人普遍不幸福。我们需要不止一个例子。
在对少数事物进行概括时,最有说服力的论证应该考虑到所有,或者至少大多数个体。
规则八、 例子要有代表性
我们很容易忽视一点:我们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样本”往往是缺乏代表性,甚至完全没有代表性的。
规则九、 背景率可能很关键
规则十、 慎重对待统计数字
数字本身什么也证明不了!有些人看到论证中使用了数字——任何数字——然后便断定它是一个好的论证。统计数字似乎能给人一种权威、确切的感觉(你知道吗?88%的医生表示赞同)。然而实际上,像其他任何类型的证据一样,数字也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别把你的大脑“关机”!
规则十一、考虑反例
第三章 类比论证
当一个论证强调两种情况相似时,它很可能就是类比论证。
规则十二、类比需要相关且相似
第四章 诉诸权威的论证
规则13 列出信息来源
当然,有些事实性论断显而易见,或者尽人皆知,以至于它们根本不需要专门去证明。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证明美国有五十个州,或者朱丽叶爱罗密欧。然而,美国目前的精确人口数字确实需要征引统计资料。
规则14 寻找可靠的消息人士
消息人士必须具备发表相关言论的资格。
规则15 寻找公正的信息来源
要想获得某个重大公共议题的最准确信息,就不能只听信政客和利益集团的一面之词;要想获得某种产品的可靠信息,就不能只听信生产商的广告。
规则16 多方核实信息来源
查阅比对各消息来源,看一看是否有其他同样权威的人士也这样认为。
规则17 善用网络(本书作者推荐维基百科)
就其本身而言,“互联网”并不是权威来源,而只是传播其他资料罢了。善用者知道如何评估网上信息的质量——他们会运用本书中介绍的各种规则。比如规则13:信息来源是哪里?很多网站在这一条上都说不清楚——红灯亮了。消息人士可靠吗?(规则14)公正吗?(规则15)这些网站是不是在推销某种观点,或者操纵你对某个议题的看法?他们的伎俩包括夹带私货(规则5)、采用缺乏代表性的数据(规则8)、非主流或虚假“专家”意见(规则14和16)等。你最起码要多方查验,看看其他与之没有关联的网站怎么说(规则16)。
第五章 因果论证
规则18 因果论证始于关联
规则19 一种关联可能有多种解释
第一,有些关联或许只是巧合。
第二,即便确实存在联系,仅凭关联本身也无法证明因果方向。
第三,相关的双方可能另有原因解释。
最后,起作用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很复杂,而且同时朝着多个不同方向发挥影响。
规则20 寻求最有可能的解释
由于一种关联通常可能有多种解释,基于关联的有效论证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找到可能性最大的那种解释。
规则21 情况有时很复杂
很多幸福的人并未结婚,也有很多已婚的人不幸福,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一般而言,婚姻对幸福没有任何影响。只不过幸福与否还有其他许多原因罢了(结婚与否亦然),单单一处关联绝非全貌。在这些情况中,问题在于各个原因的相对重要性。
第六章 演绎论证
假设这个论证的前提是正确的。换句话说,如果下象棋中没有运气的成分,那么下象棋就真的是一种纯靠技术取胜的游戏——假设下象棋中确实没有运气成分的话。你可以据此非常自信地得出结论:下象棋是一种纯靠技术取胜的游戏。你不可能承认前提而否认其结论。
这类论证叫作演绎论证。也就是说,(正确)演绎论证的形式是这样的:如果其前提正确,那么结论也必定正确。正确的演绎论证叫作逻辑有效的论证(valid argument)。
规则22 肯定前件式
用字母p和q代表两个陈述句,最简单的逻辑有效演绎形式是:
如果(句子p),那么(句子q)。
(句子p)。
那么,(句子q)。
可简写作:
如果p,那么q。
p。
那么,q。
这种形式叫作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我们用p代表“下象棋中没有运气的成分”,用q代表“下象棋是一种纯靠技术取胜的游戏”,那么本章序言中的例子就符合肯定前件式(请自行检验)。
规则23 否定后件式
第二种逻辑有效的演绎形式是否定后件式(modus tollens)(“否定式”:否定q,所以否定p)。
如果p,那么q。
非q。
那么,非p。
这里,“非q”的意思是q的否定,也就是说“, q不正确”。“非p”同理。
想扮演侦探吗?在《银斑驹》中,歇洛克·福尔摩斯在关键时刻使用了否定后件式推理形式。马从一个戒备森严的谷仓里被偷走了。谷仓有一条狗,但狗没有吠叫。现在我们如何理解这种情况。
马厩里养着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入马厩并牵走了一匹马,(这条狗)却没有叫……显然,……来者是这条狗相当熟悉的一个人。
福尔摩斯的论证可以按照否定后件式的形式列出来:
如果来者是陌生人,那么狗会叫。
狗没有叫。
那么,来者不是陌生人。
规则24 假言三段论
第三种逻辑有效的演绎形式是“假言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
如果p,那么q。
如果q,那么r。
因此,如果p,那么r。
规则25 选言三段论
第四个逻辑有效的演绎形式是“选言三段论”(disjunctive syllogism)。
要么p,要么q。
不是p。
因此,q。
规则26 二难推理
第五种逻辑有效的演绎形式是“二难推理”(dilemma)。
要么p,要么q。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s。
因此,要么r,要么s。
规则27 归谬法
证真设假
规则28 多步演绎论证
第七章 详论
规则29 研究话题
你的出发点是某个话题,而并不一定是某个立场。不要忙于站定某个立场,然后努力用论证来支撑它。同样,即便你有一个立场,也不要匆匆把想到的第一个论证发表出来。你要做的不是告诉别人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观点,而是得出一个考虑周全的观点,并且用强有力的论证来支持它。
真正的思考是一个没有既定结论的过程。全部意义在于,当你开始的时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结束。
规则30 将观点整理为论证
规则31 对基本前提进行专门的论证
当你把基本思想按照论证的形式写出来之后,你就需要将其展开并加以论证。对于任何有不同意见的人——实际上,也包括任何刚刚接触这个问题的人——大部分基本前提都需要有论据夯实。这样,每个前提同时也是需要论证的结论。
规则32 考虑反对意见
进行论证的时候,我们往往只从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去考虑:哪些理由可以拿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当反对意见出现时,我们往往感到大吃一惊。我们意识到——或许为时已晚——自己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思虑不周。最好还是自己提前考虑反对意见,打磨自己的论证吧,甚至可能做一些根本性的调整。这样,你可以清楚地告诉听众,你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你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并且(但愿!)思维相对开阔。因此,你要不断地问:什么样的论证能够最有效地驳斥你要得出的结论?
规则33 考虑其他解决方法
如果你要证明你的建议是正确的,仅仅证明它能够解决问题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证明,它优于该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案。
第八章 议论文
规则34 开门见山
规则35 提出明确的主张或建议
规则36 论证要遵循提纲
规则37 详述并驳斥反对意见
规则38 搜集和利用反馈信息
作者——不管水平如何——都需要反馈信息。只有通过其他人的眼睛,你才最有可能发现,哪些地方不够清楚,或者过于草率,或者根本没有道理。反馈信息还能改进你的逻辑。反对意见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有些前提你觉得可靠,其实需要论证;有些看起来不太牢靠,其实却很不错。你甚至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事实或者例证。反馈信息是“现实的检验”——何乐而不为。
规则39 要谦虚一些
第九章 口头论证
规则40 打动你的听众
规则41 全程在场
规则42 设置节点
规则43 精简视觉辅助工具
规则44 结尾要出彩
第十章 公共辩论
规则45 堂堂正正
规则46 虚心倾听,反为己用
规则47 拿出正面观点
规则48 由共识起步
规则49 要有起码的风度
规则50 给对方留下思考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