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意间看到了一部很不错的青春电影——《成长边缘》( 英文名:The Edge of Seventeen),没有过多的冲突矛盾,却在细水流长的剧情中让人想起自己拧巴的青春,也或者是现在。
成长边缘简单的剧情:17岁的Nadine是一个通过特立独行怒刷存在感,很作的高三女生,有一个英俊帅气堪称完美的哥哥,家里唯一能理解自己爱护自己的父亲,也在13岁那年意外过世。不善交际,孤独自卑又表现的很骄傲的Nadine把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好闺蜜Krista当作依赖,但当好闺蜜和哥哥上了床,友情、亲情、爱情开始全线沦陷……
无疑,Nadine的性格是不讨喜的,有时让人有想抽她耳光的冲动,但站在第一视角又让人心疼。Nadine 喜欢老电影、老音乐,觉得自己独特,和周围那些肤浅“妖艳贱货”不一样,毒舌老师是一个没有头发的Loser,像一个浑身长了刺的气球,被一直以为的烂老师,一句话戳破——你只是没人喜欢。因为自卑表现的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全世界都欠了自己,对外全副武装,在更多的时候又清醒的知道自己才是那个傻缺,敏感又脆弱,在青春的那些年,有多少人没有这样和世界抗争过。
“世界欺骗了我们”
曾经的自己也是那么拧巴的人,清楚的记得,高中的时候有四个关系很好的朋友,结果有一次在某件事上和其中一个好友有分歧,愤然离队,接下来的几周都在“痛苦”中度过,不是我的错为什么不来给我道歉,另外两个朋友为什么也站在她那边,为了引起注意当着面做些摔书,大声关门的动作,每次看到她们三人结伴而生有说有笑就更加难过心塞,以至于到现在还记得那种感觉。那时候感觉自己是朋友圈子中最特别,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觉悟也就在一瞬间,一群朋友出行,产生分歧,如果你站在原地,看到就是被别人背离的背影,走上前一步,你还在中间。如果,别人扭头等你,你还在别扭,那就是太作了。这些青春期的小纠结现在看来云淡风轻,当时确是生活中非常有破坏性的“痛苦”根源。
知乎上有个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我一直以为当下年轻的一代,焦虑是因为我们在不停的“妥协”,小时候的教育让我们以为努力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走上人生巅峰,能在班级年级进前几名的自己是特别的,优秀的,但当慢慢长大,越来越发现自己平凡而普通,甚至是在及格线之下,这个世界也不像最初的模样,以为“世界欺骗了我们”,在和自己、想自己想象中的世界的抗争中挣扎,但其实“是我们看错了世界”。
”和自己和解“
很喜欢豆瓣影评中的一句话,”成长的边缘最后的收场,往往不是和世界和解,而是和自己达成和解”,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不放过自己,也许我们没有像电影中的Nadine那样,在知道哥哥的付出后,幡然明白——自己并不是被边缘的那一个,亲情、友情、爱情一直都是最初的模样,只是在过往被自己的视角扭曲,从而迎来新的生活,我们依然在挣扎,在和自己抗争,但请记着,如果还有可能——放过自己吧。
有些感悟,胡言乱语。空闲的下午,建议看看这部电影,如果能引起共鸣,那你可能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孩子,抱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