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集点
(一)交集点提出的背景
课堂上,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为什么老师提出问题,没有学生回答,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去?
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关注知识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上去。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要增加合宜的智力挑战,即“要以合宜的方式对智力进行有益的刺激以促进思考,通过这种思考不断地发展智力。”1惟有将学生引导对知识本身的关注,才可能发展出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而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交集点定义
那么,何为交集点?
此概念有时候被译为交接点、结合点、关键点。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关联、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由此可知,交集点,就是教材中各种因果关系交错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晦暗不明,正是产生疑问的能够引发学生兴奋之处。而对新知识的掌握,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因果关系的梳理,即由晦而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交集点的意义
我们需要明确,课堂教学必须从问题出发,由真问题展开系列学习。但实际上,我们的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往往游离于学习之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设计出保持学生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好问题,没有对学生内部的刺激和诱因。魏智渊老师总结为:
第一,教材解读不到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而言,没有做到“一辈子备课”。
第二,找不到“交集点”,无法设计有效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好问题和大问题,因此不能促使学生的智力挑战;
第三,缺乏足够的现象材料提供,即第二套大纲,导致学生前概念不足,新知识缺乏智力背景而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为此,我们就需要做到:
第一,如何增加学生的第二套大纲,丰富孩子的前概念;
第二,如何用好问题即交集点,诱发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重组认知,即获取新知识。而这一点,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
三、如何确定交集点
正是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集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欲望。”
我们现在逐渐知道了提问的重要性,即交集点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是伪问题,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呵欠连天。
比如教学寓言故事,我们经常的提问模式诸如: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了学生一个道理,以为学生就真正读懂了,其实这种贴标签式的、没有和学生的生活、生命相关联的提问是毫无意义,没有让学生经由围绕大问题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不到作用。
“有经验的老师都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联,即知识的基础。学习困难的学生知识不够巩固,根源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没有理解各种事实、现象、真理、规律性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正是这些‘点’上产生了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及其他的联系的。正是对这些‘点’应当引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注意。”
所以,教师就该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点”,带着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系列智力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