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徐杰老师的网上备课,看徐杰老师的关于教学的公众号里的文章,昨天看到了徐老师发的 《“使材料丰富”作文训练课堂实录》,之后我又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边看边思考,如何才能打开作文教学的思路,如何才能把写作课上成写作课。徐老师的课例是深得我心的——目标明确,选点巧妙,写练结合,适时点拨,善于总结,整堂课扎实有效。
我心里对写作是有粗浅的划分的。我通常把它分为三种。第一种,创作。这是作家的事情,或者说写作高手的事情,他们通过自己的敏锐的观察,思考,把社会、生活、人生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通过这个小窗口看到一个大世界,给人以警醒、启迪或思考。这样的写作,学生来不了——除非天才作家——老师来不了,一般人都来不了。当然这也不在写作课训练范围之内。
第二种,记录。这种写作,一般人可以,记录自己的经历、思考和感悟等等。这种写作比较随意,什么时候写,写什么体裁,写什么内容都没有要求,写成什么样也没有要求,说白了,自娱自乐蛮好,不能跟作家的写作相提并论。比如,我自己就这样。
第三种,作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作文,活着说是考场作文,它往往限定时间,限定体裁,限定字数,限定内容,限制思想,甚至限定题目等等。最后它的写作目的也很通俗——得分。当然,写作本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内心的表达,由于不习惯用笔表达,或者说一旦设置了条条框框,写作就不顺畅了,甚至阻塞,严重的根本不会写了(当然也受每个人表达能力的限制)。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写,这时候语文老师该出马了。
但是,语文老师这“马”不好出啊!
如何让学生踏踏实实、扎扎实实真真切切走在学写作的路上,这是多少语文老师想做又做不好的事情啊!比如——我。徐老师的课给了我许多启示。
首先,目标明确。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写作其实不在课堂上,写出来的只是成品,其实,写作的过程在平时。包括,写作动机,写作内容,写作角度,写作的情感和态度,写作的表达能力等等,这都不是在课堂上一时表现或者生成的,都在日常的积累中。说白了,写作就像展品一样,出品的过程是幕后的,大家看不见的,在平时的。写作既然如此复杂,那它肯定不是一节课,不是几节课,甚至不是一年两年能写出来的,能写好的。它的训练节点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其中有些问题盘根错节互相关联,不宜生生拽开。所以,一节不能都训练到,也不可能都训练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明智的选择,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抓了芝麻漏了西瓜,舍本逐末之类的教学活动,肯定是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徐老师只选一点“虚实结合”来训练,训练得有情,有趣,有实,有理,扎实到位。
其次,选材巧妙。我一直在想,上一堂作文指导课,写什么样的作文,才能找到大家的经历、认识、感受的共同点,才能引发大家的共鸣,不至于老师说什么或同学说什么,有些同学完全无感。“餐桌上”——这是每个同学都会经历的事情啊!徐老师的这个选点,让人直呼妙哉!绝对别有匠心啊!不是智慧通透的人,怎会有如此智慧通透的想法。这让我想起肖培东老师的作文课,也是选择大家都会经历的事情来写。本来嘛!我手写我心,如此而已。
再其次,写练结合。越来越觉得,写作课,必须得有“写”,虽然不一定一节课都在写,但“写”一定不能缺席。只有学生“写”了,才是真正的“写作”课,要不就是写作理论课了,或者“写作预备课(我自己的命名)”。当然,写作预备课对写作也会有促进作用,但是毕竟没有当堂写,写得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而学生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写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文”啊!写作课,我现在是觉得必须有“写”,可以是开头,可以是结尾,可以是细节,可以是某个点,但一定要有“写”。
再次,适时引导。当学生在写的时候遇到困难,遇到阻塞,又无路可寻怎么办?看徐老师怎么引导:“那么怎么来变成一篇大作文呢?她写了大概150个字吧,一篇大作文要求写多少个字呀?生:600字。师:咱们来想想办法。想到办法的请举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前面徐老师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写作动机起来了,一定要给他导引,让他的写作欲望得到释放。徐老师循循善诱,最终让学生自己闯出了一条写作的道路,期间加上老师跟学生的共同探讨,思考,优化,最终学生的课堂之作写得可圈可点,还有的很惊艳,让人拍案叫好。
最后,适时总结。如果课堂没有总结,就像吃了东西却不知道吃的什么一样。总结不是上课内容的重复,是学习规律的梳理和总结,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本节重点的再一次回扣。徐老师这样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回忆和想象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回忆、想象的内容,我们称它为“虚”(板书:虚),眼前餐桌上的情景,我们称它为“实”(板书:实)。虚实结合,可以丰富写作内容。所以,写作文不能只写实的东西,还要通过回忆、穿插想象,做到虚实结合...”最后的总结,提纲挈领,让人对整节课的学习了然于心。我自己上课常常虎头蛇尾,大多时候“蛇头蛇尾”,效果可想而知。
除了以上几个大方面,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处理得非常巧妙,比如,“你想去谁家去吃饭?”开始我想这个环节是不是可以省略,后来一想,非也!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学生看问题的角度,生活的态度情感的一个了解,也是写作兴趣的激发,还是写作内容的选择。我生性驽钝,不能看出太多的端倪,不过,就自己认识到的,自己上课要注意。等改天准备一节作文课,去录播室试试看。至于自己讲课的效果如何(王君老师常用生孩子比喻生成一堂课)那也得等我“生”出来看看。不管怎样,思考,实践,反思,写文总结,再思考,再实践,再反思,再写文总结...应该是学习进步的一个可行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