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绝对不会想到,有一天会给吴京和张译的电影打差评,还是在我完全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表演的情况下。
一直追随着电影的拍摄进度,期待着国庆第一天,将这部电影作为教科书来欣赏。作为一个闭着眼睛都能及格的题材,被剪成这样就拿出来见人,看得心里窜火。
整个故事,截止75年,方五洲接到两封来信(上级的调令,爱人的归来),故事都没有太多问题,主人公15年的压抑被铺垫得很好:1,愧对老队长的嘱托;2,愧对队友和祖国本应享有的荣誉;3,愧对爱人的仰慕和自己的骄傲。在那个被下放到底层,除去登山就一无所有,完全看不到期望的年代,主角选择放飞爱人,自我惩罚式的独守寂寞,是完全合理到位的。
完成铺垫,迎来故事转机,开始暴露问题。
原本,曲松林线出现更加丰富了主题的戏剧性,抛出了一个分歧:背负15年重压的心灵被重新拷问,生命和使命孰重孰轻?使前期铺垫上升了一个台阶,有机会到达比单纯主旋律更新的高度。
有了人,才有国。国之所以为国,是每一个人相互关爱,紧密团结共同进退,顽强而生生不息。这样的顶峰上,每一个渺小的血肉之躯,才是我们仰望的模样。
至此,爱情再美,也显得渺小。爱情线在这个故事里可以有,但真心真心,不重要!
各个人物的转变:女主由情爱到大爱,男二由一味执着到尊重生命,阳光(胡歌,成龙)由满足私欲到传承前人步伐,最后所有的故事线汇总到一起,连着主角多年的委屈压抑和祖国长久以来的艰难崛起,一起登上世界之颠,彰显属于这片土地的顽强信仰。不好吗?
从75年集结训练那里,故事节奏开始缓慢,但一切尚好。从故事中程第一次登山后撤开始,剧情走向诡异。男主英雄救美的片段没有任何必要,女主有的是机会知道她在男主心中的地位。(预告片里关于登山和吃饭的片段,反倒在正片里被剪了,无语!)但还有挽救的机会。
从李国梁主动请缨开始,故事线全崩,主旨迷失。
这一段落中,主角没了!方五洲不但成了剧情里可有可无的撤职队长,也失去了作为故事主角应有的职责——把控故事节奏。被边缘化可以没有话语权,甚至没有台词,但镜头语言哪去了?得告诉观众,你方五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才是我们情绪随之起伏的根基。
后面不想说了,都是没有逻辑的镜头堆叠。没有任何铺垫和过度的切换,冷不丁冒出来,生硬而晦涩。
最后的结局哭笑不得。重挖手电筒这么重要的情节,居然没有任何的渲染,队员们也没有过多的关注和重视。证明60年登顶事实,不应该比庆祝75年登顶胜利更重要吗?然后才是测绘这一新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在人们的悲喜中,过往和现实中交织展望。
那一刻需要重新牵手的人太多了,伤病离开的队友,牺牲的先辈、后辈,为登顶付出辛劳的所有工作人员。最后,想起一直以来对自己欠下的交代,握紧默默付出的爱人的手。这样,我们也能原谅你。
然而并没有……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剪到中程,突然换了一个剪辑师,前后水平质量天差地别。从演员的表演到后期的镜头片段(除了爱情戏),都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老队长在峰顶幻影的镜头,拳拳重击打在棉絮上。可惜得一塌糊涂。
编剧作为双料奖项的藏族作家,对于最初剧本的呈现,在没有任何考证的情况下,我选择相信文学的力量。
对于一个闭着眼睛都能及格的题材,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它的优秀。然而,它不但辜负了一众影迷的期待,也抹煞了创作团队成员的辛苦付出。只能说,把这样一个半成品推出来面世的人,你们缺乏对电影最起码的敬畏和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