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长在沂蒙山区的一个村子,耳濡目染了那个年月相亲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侯山区穷,说个媳妇不容易,一般是托媒人帮着介绍,媒人物色好了,便约上双方由家人陪着,或者在哪个路口见个面,或者在谁的亲戚家见个面,如果双方都觉得可以,双方家长便和媒人定下日子,女方由家人陪着去男方家里,吃一顿饭,看看家庭情况,男方给女方准备几块做衣服的布料用红布包袱包好,吃过饭后提着包袱回家,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不久,在村里就会听到有关相亲的话题一一
‘’听说二妮子找婆家了?怎么样啊?‘’
“是呀,那个青年长得不孬,怪壮实,我去他家看了,家里缸里粮食满着,过门饿不着。“
‘’听说钢蛋找媳妇了,长得好吧?‘’
‘’俺娘哎,可别说,让他找着了,那闺女有身有架的,腚大腰圆,煞白大胖胖,不像二孬找的那个,身子就跟麻杆似的,挑一挑子水也得直晃悠,干不动活。‘’
‘’可不得了,王二家的闺女找了个工人,享福去吧。"
‘’人家杨三的闺女不简单,找了个当兵的。‘’
类似的对话听多了,渐渐给我留下了印象,即找对象也讲究门当户对,女的找对象的标准是男方身强力壮,工人、军人最好。男的找对象的标准基本也是要能有力气干活,总之,找对象是为了生存生活过日子。唐王喜胖妞,楚王好细腰那是皇帝的事。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相亲的事在变化,找对象的标准也在变化。八九十年代,女方对男方的要求,要英俊潇洒、干部身份、大学生等等,物质上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录机的‘’三转一响“逐步向‘’三金‘’等过渡。到了新世纪,汽车、楼房也成为必要的条件,长相、年龄、身份等不再是刚性条件,只要经济条件好,其它均可放宽了。
而男方对女方的要求,形象方面有上升,有力气没力气干活倒是其次。长相的参照标准可以说是一路随着影视明星变化。七八十九年代,张瑜、龚雪、陈冲、张金玲、刘晓庆、巩俐,再后来大眼赵薇,章子怡、周迅、范冰冰等及港台明星都曾是他们的偶像,以前谁要是找个一锤能砸进地里的锥子脸,那准得被人笑话,现在倒是吃香了,至于找得到找不到是另回事,起码是一个梦,床头上的那些明星照至少安妥过他们的魂魄。
如今,有些地方乡村在消
失,城乡差别在缩少,许
多青年男女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婚恋的观念也在变化,那些路边、街头相亲的景象也像当年村里的炊烟一样消散,成为点点记忆。不知他们能否融入城市,还能否记起那袅袅炊烟,缕缕乡愁,能否找到回家的路,能否记起儿时街头那些温馨的场景一一
三叔二大爷叼着大烟袋,有的戳狗玩有的讲笑话有的望着远山发呆;
是否还记起巷子里‘’狗蛋,回家吃饭来。“、‘’俺的鸡在谁家,快还俺来。‘’等等那些呼儿唤女找鸡寻狗的亲切乡音。
……
相亲,为了成家,为了生活,为了传宗接代,无论相亲,还是自由恋爱,生生不息,流年似水,走向未来,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常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