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只是牢骚式地甩出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引得众网友争议纷纷。接着“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父母的苟且,就是为了让你看到诗和远方”,以及“过不好苟且,谈何诗与远方”……等相关极富驳斥性的文章出现。在这些文章里,我看到了代表着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度与理解,和大量的情感宣泄与投射。这句话到底涵盖了多少信息,又应如何客观的来看待呢,我讲下个人观点哈。
至于苟且不苟且这件事,一方面来自于外界的眼光,一方面源于你内心的呐喊。无论你怎么过,都有人认为你在苟且,或是不苟且。声音太多,就很难听清内心真正的声音,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你的生活,索性不解释,索性随他去。冯唐不是有句话说:我替老天管好我自己,鲍勃迪伦也有句名言“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生活终归是自己的,其实成功的人,就是不会花时间浪费在比较他人与自己行为上的人。你过你的就是,事实胜于雄辩,与其辩之,不如放之。
究竟是活给自己,还是活给外界看,当然了,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自行拿捏,怎么舒服,怎么过活。现在的人,最大的误区,就是非要证明些什么,证明给父母看,证明给伴侣看,证明给社会上曾经所有泼过自己冷水的人看,非得有种“哼,我让你看轻我,现在知道我的厉害了吧”的心态。被社会洗脑成,你不出人头地,你就没用,你就平庸的信条标准。但实际上,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人会责怪,在花园里飞的快乐些,也会有人驻足观看。你是条鱼,何必渴望飞翔,你是只鸟,何必强求潜水。如果你是三栖动物,当然更好,我诚挚的欣赏并祝福你,从出生的背景来看,毕竟占少数。生活的出发点一旦是为了证明什么,比较什么,那将失去最原始的自在,因为你的聚焦点全放在了关注他人对你的态度上,反而很难全心全意把自己的生活活出姿态。
生命有生命的阶段,生活有生活的层次。每一个不同阶段层次的生命与生活,那都是你的选择,但无论怎么选择,实际上都没多大错。因为已经发生的,就是该发生的。我的意思不是说要随波逐流,你可以继续浴血奋战,继续与之相抗,但请让这份“不屈”,沉底得更彻底,从而真正变成体内的洪荒之力,奋起直追。否则就只是成了喊口号的愤青。光喊不行,就好比读过了再多的心灵鸡汤,懂得的道理再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一个意思。因为没有消化,看看就过去了,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不曾把道理融入生活,落地,实实在在的从身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去着手。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信仰,你的庙宇。纪伯伦这句话可谓是道出了平常禅。参天大树,枝叶有多伸展,根就扎得有多深。所以,要接纳自己的苟且,再提升这份苟且,但前提是,若是为了世人眼里的“不苟且”,失了自在与快乐,又作甚用?若是打心底里觉得苟且了,那么去充实自己。在充实和乐趣面前,我相信苟且会无地自容。
然而苟且生活,讲得再深一点,它还有个“凑合活着”的智慧。凑合活着四个字看似是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却几乎涵括了人这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宽容。生活十有八九不如意,怎么着都是不如意,快乐如何滋生?平和又从哪里来?只有宽容,接纳,才能换来其相对“凑合”的一生。没有谁的生活不是“凑合活着”,若是告诉你,他百分百的满意,一定是作秀,哈哈。标准皆不同,何不笑谈之,较真,心累,走不走心,得分人分事儿。我个人是十分中意庄子的大自在,自在即万法的主张,即使不效仿,也总能找出些值得深度思考的观点。他这个智慧,无论放到怎样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里,都不过时。无法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的人,谈什么百善始孝,谈什么家国天下?
二十岁有二十岁的迷茫骄狂,三十岁有三十岁的成熟稳重,四十岁有四十岁的尘埃落定……都是阶段,尊重每一个阶段该有的模样,发挥到极致的圆满。不压抑,不放纵,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活得柔软些,源远流长些。
远方,是一个个活在当下铺成的,因为悲喜交加,便成了诗。
所以无论你苟不苟且,诗和远方,一直都在,不必担忧,去吧,该干嘛干嘛,祝好。
别争了,无论苟不苟且,都有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