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人力量的文字想法简友广场
分享《道德经说什么》读书笔记(3)--第二章

分享《道德经说什么》读书笔记(3)--第二章

作者: 夏日暖橙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15:51 被阅读0次

    摘抄: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世界运行的规律,以及我们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用哲学的语言概括这一章的内容,即“相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

    正文: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恶了;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倒,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这章的内容比较多,韩鹏杰老师通过“以经讲经”的方式,来逐一讲解了老子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

    从字面看译文感觉简单,但在《道德经》里蕴藏着更深的含义,本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解了第二段,“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事物稳定的普通的规律。咱们看看老子具体讲了些什么?

    一、相对论

    1.有无相生

    有和无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相辅相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比如第十一章讲车轮、车轴和车辐条的例证。车轮的车轴是空的,车辐条插在车轴里,车轮才能转动,才能有车的具体使用。

    还有古代的陶器,中间空的部分可以装食物和水,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是空的,才能盛食物盛水。

    我我住的房子,有的部分像墙、顶、地、窗户等。无的部分就是我们所用的部分。

    所以有和无两者缺一不可,我们看得见的实物是有利可图的,而实物中那看不见的无的部分却能发挥作用,正如“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往更高层次追寻,中国很多艺术理念强调的也是有无相生。如中国文人画,不画满,留白,空白的地方叫“元气”。元气就是无形,“无画处皆成妙境”。

    2.难易相成

    难和易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所有做大事、难事的人,先得从小事、容易的事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练成本事。

    用63章做例证,来论证这个观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谋划一件难事、大事。要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要想有大的作为,要从小的事情做起。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是这个道理。

    如64章:

    “合抱之木,生于亳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些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比较形象的表达,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规律。

    3.长短相较

    在《道德经》里老子讲的长短相较,实则讲的得与失、进与退。

    如44章里,有三个问句:

    名利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生命和财富相比较,哪一个更珍贵呢?是应该拿我们的生命和健康去换这个财富吗?

    这段话的其实以反问的形式告诉我们过分追求名利、财富,到最后反而失去得更多,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都搭进去了。所以,我们应该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弘一法师曾书“知止”二字,知止者,知晓人生中不可逾越的界限,知而后止,远离灾祸。

    4.高下相倾

    意思是高下相互倾倒的意思,不管我们身居什么样的高位,都应以下为本,善于处下,才能真正居上。

    反过来说,就是你要想站在上面,领导好下边的人,就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指手画脚的。

    39章里讲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高下相倾这个意思。

    5.音声相和

    就是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能听取、允许有不同的意见,才能形成最后统一和真正的和谐,就像音和声一样,虽不同,也能和谐。

    6.前后相随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如果我们做事情想要站在前面,领着大家,必须知道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才能把前面的位置站得住,坐得好。

    如66章,“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你才能够居前。

    还包含另一个意思,遇到困难,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在前;

    遇到利益,先人后己,在后。

    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顺应自然,崇尚无为,知道哪些事不该做,那些心不该操。

    这句话用在家长身上也同样适合,包办、全能型父母恨不能帮孩子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其结果,就是父母不断剥夺孩子锻炼孩子的权力,渐渐地将孩子养大成一个巨婴。

    教育孩子也应像圣人一样,想当好父母,就要清楚哪些是我们不该做的,知道无为的,才能做好有为的事情。

    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话说多了反而是一种负面作用。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努力做好榜样,成为那样的人。

    如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讲得越多,最后就把自己逼到死胡同,山穷水尽,不如恰到好处。

    三、功成身退

    有了功劳,有了作为,不要居功自傲,应功成而弗居,即功成身退。

    历史上许多名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本来应该受到优待,但由于没有摆好自己的位置,功高震主落得悲惨的下场。像这样居功自傲的人很多,如韩信、白起,最后都不得善终。

    正如韩鹏杰老师在书中说的,《道德经》读得多了,尤其在历史上它会救很多人。

    其实,功成而弗居,用到现代管理学上,也绝对适用的。在单位里,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炫耀自己的功劳有多大,四处宣扬。殊不知,你越说越让人反感,你不讲反而还能通过别人的嘴来帮你宣传。

    总而言之,第二章主要讲了相对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相比较、相对立的观点。老子想告诉我们圣人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达到一定成功了,就该功成而弗居了。

    从更高一个层次来领悟这章蕴含的道理,老子更想告诉我们,看问题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将正反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种更高的思维水平。黑格尔把他的思维方式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正--反--合。老子告诉我们,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那不妨试试从对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两者统一起来,才是最杰出最有智慧的思维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享《道德经说什么》读书笔记(3)--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ee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