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释正心修身)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今译:
所谓修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所愤怒,就不得其正;有所惧怕,就不得其正;有所喜好,就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就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是为什么修身先要正心。
理解启迪:
端正自己的心思很难吗?是的,很难,即便是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时时会被纷纷扰扰的事物所影响,从而使情绪处于波动之中。
更不要说意志恍惚的,每天都可能在各种扭曲的心思中游荡徘徊,很难静定知止。
为什么要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让不好的念头占据上风,不让自己的心里有不愉快存在。
人是活在关系中的,我们对一个人的认知,永远都处在过程当中。盖棺定论其实也不见得就能论出结果。人死了,影响力还在,对亲密关系来说,死与生的界限并不甚清晰。虽死犹生,活脱脱一个人,不可能因肉体成灰,人就消失殆尽。若在心里,永远活着。
如何以正心看待各种关系中的人,确实是一门大学问。
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固然好,可由于各种利益与成见的纠缠,真能做得到、想得通,判断不失理性,极为罕见。
人常说,人无法挣到超出个人认知的钱,人也无法超越自我认知的局限看另一个人。
有的人只盯他人的缺点,开口闭口不提人家的另一面,唯独认准那个缺点大做文章。这是很可怕的,盯他人的缺点,其实是没放过自己,让自己的心,在他人的缺点里,搅扰自我的安宁。
深呼吸,问一问自己,我此刻的心情平静吗?再问一句,我有没有因为看不惯他人而生气呢?如果没有,那么我们给自己一个拥抱来奖赏自己。安详的心,不被情绪干扰,我们可以安静的享受当下的此刻。
深呼吸,再问一下自己,我在惧怕什么?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祝贺一下自己,心安才能心正。
如果说没有愤怒和恐惧的心才正,为什么心有所好乐和忧患也不能正心呢?
是否可以理解为,人处在好乐以及忧患中,情绪波动大,也无法做出理性判断,所以欲正其心,必然要使自己的心处于安详与平衡当中。
人若没有一定的超越自我的能力,很难到达安详平衡,即便打坐冥想,也难以凑效,原因就是人们的欲望强烈,麻烦当然也不会少。
心如止水,不思不念,不争不抢,不逞强,让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让属于自己的留下,不属于自己的流走。活着就是体验,喜怒哀乐,摸爬滚打,接纳生命中所有的一切,安详平衡自自然然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