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古代文化
大学,可不是大概学学哦

大学,可不是大概学学哦

作者: 茧中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10:46 被阅读56次

    生活中,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要上学接受教育?

    我的房东是一个高级工程师,他们家里有很多房子,出租后可以获得丰厚的租金,可是他的五个子女都是高学历。最小的儿子在澳洲留学,他们并不因为有钱,就满足于现实。

    有人说,上学无非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事实上,上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这么简单。

    有这样一个段子,就是说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说:当你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你头脑中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鸟。”当你内心怀有无限思恋,“红颜弹指老,秋去霜几丝,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诗句出现于脑海。而不是“我好想你啊。”

    读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现在,我们一提到大学,就会想到北大清华,清华北大,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的。因为它们象征着中国的最高学府!

    其实,这两座学府,经历了很多波折,才有今日的辉煌。

    我以前看《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时,对那些大师学者由衷佩服。在我看来,北大有了蔡元培,清华有了梅贻琦,是那个时代的幸运,也是中国学子的幸运。

    什么叫大学,我上学的时候,胖子开玩笑说:大学嘛,就是大概学学。

    那家伙现在已经自己创业,成立了一个传媒工作室。

    相信他的话可是要倒大霉的,他嘴上这样说,其实做起来事情来,特别的拼命,这源于他骨子里明白真正的大学精神。

    在此,阿乐想引用梅校长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才,同时也是营造学术氛围,创造出利于人类进步的科研、文化成果。

    一所大学,不能没有精神,若是没有精神,就是沦为势利的赚钱工具。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的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蔡元培曾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所以,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也是要造就有独立思想的人。

    第二点,是自觉的学术精神。学术精神对大学的发展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雅斯贝斯在《大学的理念》中强调:“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及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活动为标志的。”

    学术精神现在有些缺乏,很多教职工,在社会上都有兼职,能够潜心做学问的,都比较穷。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大家都不喜欢穷。

    如果能够安贫乐道,那么做学术还不能没有自由精神。学术精神要敢于质疑,大学里可以有大师和教授,可以有专家和学者,但是绝不可有社会上所谓的“权威”,学生也应该有一种敢于“打倒”权威的勇气,敢于突破权威的桎梏。

    第三,拥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是一所大学延续下去的重要保证。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生,逆之则亡。

    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也将会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所以大学教育需要在自由教学、研究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抓住时代的脉搏,为大学的蓬勃发展创造机会,为社会提供最合适的人才。

    我记得我们上学那会,每个暑假都有实践活动,还要写很长的实践报告。不过正是因为让我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才让我们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

    有人将大学比喻成象牙塔,不受外界污染。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大学就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所以,大学要顺应时代,对学生做相关培养。

    中国的大学发展比发达国家要晚一点,也没有相对完善的体系。但是中国也有很多大学值得一说,这里就说其中的代表:北大、清华。

    北大、清华是中国最高的两座学府,堪称大学的泰山北斗。它们被人津津乐道,我想,有必要简单说一下两个贡献突出的人物。一个是北大的蔡元培,一个是清华的梅贻琦。

    先说北大。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

    蔡元培之所以享誉世界,是因为他一手缔造了北大,与众多大学者同心协力,形成了北大精神,并传播四海。

    但是,在蔡元培当校长之前,北大是另一番模样。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如同魔窟。学生多是“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的学生一年要花五千银元,捧戏子、打麻将、吃花酒,对读书毫无兴趣。

    入北大读书,就是为了混一张的文凭,以“第一学府”的身份去社会上捞个官位。

    史学家顾颉刚当时就读于北大,他记忆中的北大是这样的:一些有钱的教师和学生,吃过晚饭后就坐车直奔“八大胡同”,北大师生那时被妓院们称为最佳主顾。

    1917年1月9日,北京雪花飘飘。这一天,蔡元培发表了就职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

    这一天,蔡元培为北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中国之学术渊薮。此篇演讲,抱负之宏大,志向之高远,惊震中国。

    在场之师生,在漫天飞雪下,皆被蔡之气势所慑。在蔡元培的奔走下,北大请来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形成了良好的治学风气。

    再来说说清华。

    1931年12月,梅贻琦在清华大学发表就职演讲,这篇立言名篇中可圈点者极多。他说:“办学校,尤其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

    梅贻琦任校长后,不到10年,清华的面貌便彻底改观,声名鹊起。

    梅贻琦用的是“黄老之治”,这种思想推崇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发扬老子的清净俭约,奉行无为而治。

    他做清华校长时,取消了原有的一些校长特权,不再让学校为他家中工人付工资,并拒绝领取包括手纸在内的一切免费供应。联大时期,梅贻琦以身作则,起草公函用废纸,封存学校配给他的汽车,辞退司机。1943年,梅贻琦的母亲去世,当天,同事建议他不开联大常委会。他坚持照常:“不敢以吾之戚戚,影响众人问题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现在,不少人感慨:一般人在治世都没做成的教育,梅贻琦在乱世中做到了。处在新学旧学、党派争斗的多重漩涡中,他超越又包容了中国社会的复杂面相。他说:“中国的确到了紧急关头,不过要知道救国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于学术,造就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

    其实,不论北大,还是清华,他们的发展都离不开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一所杰出的大学必有它独有的灵魂,也就是校长的灵魂体现。

    正确的办学理念,才能带领一所大学欣欣向荣。

    21世纪了,大学遍地开花,可是人们对此颇有微词啊。我想,不论是领头的北大清华,还是那些985、211大学,除了学校本身的发展之外,还应该多承担一些时代使命,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向以前的大师看齐。

    希望多一些真正教书育人的大师来领导学校,培养出真正的人才,让中国的大学,把握住时代的命脉,实现腾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而来,凝聚力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他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重视。”

    现在,高考结束了,又有一批学子要进入大学,写下这些,算是感慨吧。也勉励更多学子,学有所成,业有所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可不是大概学学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js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