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用“爱”的名义折断孩子的“心灵之翼”

用“爱”的名义折断孩子的“心灵之翼”

作者: 原野咨询 | 来源:发表于2018-08-08 21:51 被阅读0次

(发表于《秦皇岛日报.心理专栏》2018年8月8日)

前言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心智不成熟。而梳理这些大学生的成长背景,我们无一例外的看到在原生家庭里,一些家长用“爱”的名义,或者过分依赖、或者全神贯注、或者自我牺牲,去剥夺孩子自由发展、自主成长的权力,相爱相杀,让双方在互相折磨、互相痛苦的歧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而真正的爱,是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中自主选择前行,在互相拓展自我界限中成长,在互相约束自律中成熟。这种成熟、高贵的爱在支持着孩子自主完善和发展的人生旅程,也成就了家长的自由和智慧的教育。

大学女孩遭遇巨大的“人生困境”


一天,辅导员李老师走到我的办公室,神色慌张的说“田老师,我们班有一个女生被诊断为重度抑郁,你看怎么办啊?”我简单了解情况,先明确诊断时间、是否正规医院的临床诊断,之后和李老师根据学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的要求做了详细安排。我决定和患病的大学生小林(化名)见一面,提前评估一下她目前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第一次见小林时候,她穿着一个浅色的绿裙子,清秀的面容上难掩憔悴和疲惫。刚进门,她就对我说:“田老师,我是不是特别瘦啊!有时候自己摸着肩胛骨,都感觉特硌得慌。”当我询问她现在的状况时,她跟我述说抑郁症给她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和痛苦。首先生理上的痛苦,她总是头疼,胸闷,心慌,没有食欲,特别是失眠,几天都没有睡觉了,每天早上起床都需要鼓起全身的力量和很大的勇气,这种痛苦就像千斤重担一样,让自己精神疲惫、憔悴不堪;另外生活学习没有感觉和动力,没有快乐,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也感觉没有任何价值;此外情绪特别低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哭起来。同时,她特别害怕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每天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中午都害怕回宿舍,服药也都偷偷的在外面吃。在叙述的过程中,小林四次落泪抽泣,我能感受到她羸弱的身体支撑着重度抑郁症给她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折磨。因为从医院诊断到现在已经有两周的时间了,我对她做了贝克抑郁量自评表测试和SAS焦虑量表测试,抑郁量表评分42分,呈现重度抑郁;焦虑量表评分64分,呈现中度焦虑。

心理绘画揭示成长过程的心路坎坷

我通过九分割统筹心理绘画的咨询技术探索小林的成长经历。小林直接从给她准备的24色彩色铅笔中选择了黑色,绘画过程仅用了一次红色铅笔,用它画了两个大大的“×”。小林大约十五分钟完成了绘画,并用心理绘画来讲述“她的故事”。第一幅图,她画了三个小人手牵手。她说,在上幼儿园之前,自己感觉挺好的,能和其他孩子友好地相处,早期的记忆还是挺快乐的。第二幅图,她画了一个杯子放在一个桌子上。小林解释说,她上幼儿园非常晚,好像是从大班开始的。因为爷爷怕自己在幼儿园里被欺负,所以在家待到五六岁才去的幼儿园。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都互相熟悉,唯独自己比较特殊,很难融入到班级里,记忆中总是一个人孤独的坐在墙角。另外,还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没有自理能力,经常尿裤子。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关到厕所,她在厕所整整哭了半天。之后去幼儿园上学就时断时续了。第三幅画的是两个小人一前一后,相隔较远。小林说,小学和初中阶段自己就孤零零一个人,和同学们几乎没有什么交往,感觉格格不入。父母因为这事转了两个学校,情况却越来越不好。第四幅画得两个小人,中间有一堵厚厚的墙。她说,高中期间我终于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我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但父母要求我报理科,而那个好朋友报得文科,好像因为分科的事,她不再和我交往了。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偷偷的哭,特别难受,可能从那时我就再也不想和别人建立紧密关系了。第五幅画得是三个小人手牵手,但用红笔在牵手的地方画了两个大大的“×”。她说,高考后家人让我报得计算机专业,我学起来特别吃力,终于吃不消了,休学一年后才转英语专业。但大学期间,我再也不能建立起友谊关系。第六幅小林画得是爷爷去世的场景。自己远远的望着棺材,内心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人说没就没了,小林又开始抽泣起来。第七幅画得是四个小人在远处手牵着手,一个小人远远的看着,中间还画了一条阻隔线。她说,转专业后自己学习上有所适应,但一直没有能力和舍友、同学们搞好关系,看着他们成群结队的出入,既羡慕又难过。第八幅画得是自己在宿舍的场景。舍友们坐在下铺谈笑,而自己一个人在上铺的围挡里哭,那种感觉特别的痛苦。最后一幅画,是一个人在教学楼的楼梯里。我中午不回宿舍,只有晚上睡觉才不得不回宿舍。

通过小林的心理绘画,我深刻地感受到她孤独、恐惧封闭和痛苦的成长经历。小林说自己傻,和同学们格格不入,表现出自我评价很低,没有价值感;其次,她谈到对不起家长,特别害怕亲人师长为自己耽误工作,呈现出自责、自罪感强的状态;此外,通过绘画和述说,我们能看到小林孤独封闭,几乎丧失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另外,小林提到在楼梯间晕倒后对楼梯间恐惧,有精神泛化现象。同时伴有幻听,可能出现重度抑郁并精神分裂症状。总之,小林所遭遇的人生重大挑战和痛苦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家人的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人际交往的敏感期,植下了没有安全感的“种子”;家人的主观控制让孩子失去唯一友谊体验,让她心门紧闭再也没有勇气打开心扉;家人的转校报考的强制决定让孩子承受着学习、生活的双重压力和痛苦。我内心一阵酸楚,无法想象,她是如何经历这样漫长的孤独、封闭、恐惧和痛苦的生活?这个身体羸弱的女孩是如何坚强而勇敢的一路走来?

什么是爱?


在小林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发现她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控制孩子学习的志向、忽视孩子人际交往的困境、逃避孩子发展路上的坎坷。什么是爱,是一个我们首要明确和思考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文化学者、宗教人士等都在探索爱的真谛。一般而言,爱,即人们主动给予的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我们批判性的分析这个定义,主动给予的“爱”到底给谁带来幸福感,是施爱者还是被爱者?即使某种爱给接受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但我们很难敢说,这种爱从长远看会让被爱者一生美满幸福!

终于一天,我在斯科特·派克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路程》找到了探索已久的答案: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意愿。这种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行动;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是双向的、互惠的、长远利己利他的辨证和谐的关系。

家长之爱的三个误区


第一、依赖不是爱。有些家长会痛苦地说,我是多么的爱孩子,没有孩子我都不想活了!从表面上,我们可能感觉到亲子关系链接如此深厚,但从本质上讲,这是家长对孩子过分依赖的寄生性、扭曲了的“爱”。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自由的,而是通过单向需要构成的,他们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依赖孩子有好成绩,依赖孩子考个好大学,依赖孩子找个自己满意的对象等,而不去了解孩子需求,倾听孩子愿望,洞察孩子心灵,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使用“爱”的名义操控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不完美的“补偿品”,这种依赖像温柔的藤死死地缠绕在孩子这棵大树上,越缠越紧,直至扼杀。

第二、精神贯注不是爱。有的家长哭诉,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为了孩子,吃穿住行,我照顾得这么周到,怎么最后孩子还是这么不争气啊!从家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婴儿之爱。他们没有把孩子作为独立、自由发展的个体,而是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阻碍孩子自主成长、心智成熟的过程。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安全,一直到高中阶段还接送上下学;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营养,恨不得把饭嚼碎了喂到孩子嘴里;有的家长溺爱孩子,花费大量金钱为孩子购买满屋的衣服和玩具。这种家长拼尽全力,精神贯注,却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没能促进孩子心智的完善和成熟。

第三、自我牺牲不是爱。有的家长抱怨,为了孩子,他们放弃爱好、放弃享受、放弃工作,甚至放弃婚姻,而这一切孩子怎么就不领情,怎么就不理解呢!他们为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牺牲业余时间陪孩子听音乐会;为提高孩子成绩,牺牲休息时间在各种辅导班间赶场;为孩子更好的休息,牺牲时间和精力替孩子收拾一切,全全包办。这样的家长为孩子殚精竭虑,牺牲了一切,一厢情愿的认为自我牺牲就是对孩子的“爱”。这种自我牺牲,越俎代庖式的“爱”会让一个有能力、自由发展的个体丧失自主发展的机会,是对“爱”的滥用。

成熟之爱的方法和价值


爱是独立完善,促进自我界限拓展的过程。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爱者与被爱者彼此独立,爱者关心、爱护被爱者,更要尊重被爱者自主独立的完善与成长。美国乡村歌手约翰·丹佛曾在歌曲《处处有爱》中唱道:“我知道人间处处有爱,请你放心地成为你自己!”这句歌词较为恰当的表达出爱是爱者努力帮助被爱者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作为爱者要给予被爱者孩子独立发展的权力,这是孩子成长的权力!同时,家长要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辅助孩子不断拓展自我界限。从外部层面,家长可以带孩子拓展生活范围,借助旅游、运动、参观等途径,让孩子开阔眼界,拓展视野,与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亲密的接触;从内部层面,家长要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和需求,深化孩子的自我认知,辅助孩子养成坚韧、思考、沉静、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和品质,挖掘孩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

爱是尊重关注,促成自主选择的智慧之举。曾有一句名言这样比喻尊重的价值,“尊重就像空气,它在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它;但是如果它没有,我们就会马上就会窒息。”爱是尊重,倾听对方的需要和愿望。如果家长能做到尊重,孩子就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就会自主发展出独立而完成的自尊自爱体系。爱也是关注,细心照料,帮助其健康成长。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曾说:“爱的意愿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关注。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对关注的努力,也就是努力去关注。”家长关注,让孩子在弱小时获得辅助,在脆弱时获得力量,在低落时获得鼓励,在成功时获得自信,让孩子在安全、温暖和爱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勇敢前行。另外,爱是促进自主选择的智慧之举。爱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智慧的行动,也需要恰当的奖罚、适宜的质疑、果断的拒绝、真诚的建议等,而这一切的智慧之举让孩子自己获得自省自察、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成长。

爱是自我约束,促进双方心灵成熟的体现。自我约束是管理爱的情绪的具体方法,它可以让爱表达地富有激情和活力,能让爱从爱者顺畅而和谐的过渡给被爱对象。而对家长来说,恰当的处理好情感情绪,抑制自己的偏好和控制,让自己对于孩子的爱真实的表达和呈现,并被孩子悦纳,这需要家长长期的努力和付出,需要丰富而复杂的自我约束的平衡技巧,需要家长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剖析和调整,积累经验和体验。但这种和谐的互动不仅促成亲子关系的深化融合,同时也促进家长和孩子双方的心智发展和成熟。

�0Q��A@

相关文章

  • 用“爱”的名义折断孩子的“心灵之翼”

    (发表于《秦皇岛日报.心理专栏》2018年8月8日) 前言 近些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

  • 新安县经典诵读集训纪实八

    用爱唤醒孩子至纯至善之本性! 用经典开启孩子生命之智慧! 用理解与沟通开启孩子心灵之门! ...

  • 以真正的爱

    (注:打卡第456天) --燕子语呢喃 你说 你想放我高飞 你却用爱的名义 折断我的双翼 你说 你想放我遨游 你却...

  • 用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普通而幸福的人。那么什么样子的人才会称得上是“幸福的人”呢?韦老师的《体验式德...

  • 用爱开启孩子的心灵

    我是一名农村初中物理教师,非常荣幸参加了2019兴成长计划——名师成长提升班(二班)的学习。这次学习不仅让我知...

  • 有一种爱叫做“有标准的爱”

    每当在电视上,手机视频或杂志上看到父母用爱的名义来給被爱定下标准,让我内心感受到了孩子心灵深处的疼。 很多的父母都...

  • 飞不动的天使(火星文艺主题作业)

    听说 每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爸爸妈妈的爱会修补折断的翅膀 我多么渴望 我就是传说中可爱的小天使 命运却跟我开了个...

  • 用爱点燃单亲孩子的心灵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的心灵之中。”针对单亲家庭孩子...

  • 用爱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7月22日晚上,我用心聆听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罗京宁书记的专题讲座《给每一个孩子一颗温暖的心》...

  • 用爱绑架孩子如同监狱

    用爱绑架孩子和监狱有何区别,我们都以爱的名义,为孩子付出,可我们给予的是孩子们的需求吗? 成为母亲才体会母亲对孩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爱”的名义折断孩子的“心灵之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dkf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