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将外界信息联结、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思想,通过理解和掌握,达到认识的目的。
讲个今天Z导师分享的小案例,一部门长在谈及库存管控时,想到的是通过IT手段,实现系统数据的可视,比如销售库存、研发库存、原材料库存、在制库存有多少,他们的目标是什么,达率多少,责任人是谁。表面看好像没啥问题,指标通排,责任到人。
实则不然,作为责任监管部门,他的目的不是要数据可视,而是要把库存给降下去。怎么降下去?不是简单的数据可视,通排,而是要想到背后的原因及管控机制。
Z导师是这样思考的:
首先,销售库存,重点在销售预测及备料,备料报告有没有,有没有明确风险承担部门及责任人,备下来有没有消耗,跟踪闭环情况如何?
其次,研发库存,核心设计变更(物料替换),替换/代用报告有没有,替换前的物料库存是多少,责任人是谁?怎么消耗,什么时候消耗完成?建立一套完整的追责机制。
然后,采购库存,库存都是采购回来的。重点在采购异常订单的管理,如何按场景切割,分类管控?
比如20订单,先分析20订单产生的原因,按场景切割。哪些是手工建单导致的(报告有没有,风险及消耗有没有规则);哪些是计划取消、变动导致的(报告有没有,责任人及消耗有没有明确?怎么管控)?举一反三,需求提前的怎么管控?安库怎么管?最小批量、经济批量怎么设?
最后,在制库存(库存积压一定是不齐套导致的)。怎么监控、确保物料的齐套性?拉料怎么管、退料怎么控?责任是否明确,消耗谁担责?
Z导师讲得很有场景感,我这里转换的不足一二。温故,核心是站在价值链的角度,将库存产生的几大原因予以聚焦,每个原因怎么管怎么控,步步到位。
对比前面那位部门长的思路,既有全貌,又有根因聚焦,还有体系性落地动作。这就是思维的力量,体现的是对事物的全面性、体系性认知,对问题的根本矛盾、底层逻辑思考,还有对我们的降维打击,甚是钦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