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里讲过一个“颜回攫甑”的故事。孔子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饭菜全无,七天没吃上米饭了。只好白天睡觉。颜回出去讨米,讨回来后煮饭,快要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吃完饭,孔子站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对此,孔子叹息道:“按说应该相信看见的,但是看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不容易啊。”
这个故事里,孔子强调了了解一个人认识一个人的不易。对于颜回来说,孔子的态度和反应很关键。颜回外出讨米,回来煮饭,灰掉到饭里他伸手去抓,这一系列的活计都是颜回在做,孔子是旁观者,是不干活的。我从中读出了一点生活常识:做得越多越容易出错,也出错越多。好在孔子还能听颜回的解释,事情还有转机。颜回若是活在现在,怕是百口莫辩了,除非饭堂装有监控探头,且保证它能正常运行,没有坏掉。
颜回伸手抓掉进饭里的灰,直接的后果是被人误认为他在偷着吃独食。被人误解就是不被信任,是现在人际交往变得极其困难的主要诱因。但是我们设想一下,颜回不去抓饭里的灰,任凭它被搅和在饭里,会是什么结果?结果是孔子及一众弟子只能一起吃这搅进灰的饭了。
有这么一家公司,草创阶段,员工们热情似火,群策群力,万众一心,工作中若有不足和漏洞,大家都互相补台,即便像颜回那样,人们也都理解和支持。但是承平日久,情况就慢慢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干得越多的人出错越多,领到的批评也最多,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干起活来,有一搭没一搭。有时候明明出了问题,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就是没有人站出来挑明,心照不宣坐等事情烂掉。
现实生活中颜回不去抓饭里的灰之类的事太多了。因为像颜回那样去抓灰要付出的代价太高,一般人承受不起,所以更多人会选择不去抓灰。用今天的观念去看,颜回不仅算不得聪明人,他甚至有点愚笨了。而今天,遍地都是聪明人。这是时代的幸运呢,还是时代的幸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