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有一句名言,“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如今,太多公号教导大家如何享受生活,可没想,结果大家却过的越来越焦虑。这是因为其中方法相当于饮鸩止渴。买包确实使人快乐,但购物的快乐转瞬即逝,留下的是悠久的对于包的执念。这些公号究竟是教大家如何幸福,还是教大家如何变的焦虑。这些错误的引导好似抱薪救火,想要解决焦虑的内心,需要的可能是“釜底抽薪”的哲学。
一, 犬儒主义
这可不是什么骂人的话。犬儒主义是个源自古希腊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事是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和狄奥根尼的。亚历山大君王四处征伐,攻克城池无数。这天他占领了狄奥根尼所在的城市。他很早听闻狄奥根尼的大名,便前去拜访。亚历山大自负地问狄奥根尼,你想得到什么赏赐?却没想,狄奥根尼淡淡地说,你能靠边儿站站么?别挡着我晒太阳。狄奥根尼实在风流,如果生在中国,他可能就是另一个庄子。
犬儒主义也部分因为狄奥根尼而得名的,因为他有一句名言,“我决心像狗一样地活着”。这句话很像《大话西游》的经典台词—“那人好像一条狗啊!”。对于这句台词,中国的观众们感慨万分,道尽世态炎凉。然而,如果让狄奥根尼来解读这句话,他会觉得孙悟空是真的悟空了。活的像一条狗多好啊,狗儿看到主人便欢愉雀跃,发现骨头便滋滋有味,得到阳光便安然舒服。它的脑海没有成功失败,没有功名利禄,没有儿女情长。它就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而自在地活着。狄奥根尼宣称,最好的生活便是如此。
我一开始接触这个说法的时候是迷惑不解的,很简单,狗儿们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作为现代人,我们可以晒太阳,喝咖啡,看电影等等,但工作任务,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可不会放过我们。我们还怎么享受阳光呢?时至今日,我发觉这恰恰是犬儒主义想要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它没有说人们要放弃工作,而是说,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别的事情。狗儿吃东西就是吃东西,晒太阳就是晒太阳。它从不会在吃东西的时候想着晒太阳。很多人是忽视这一点的。有些人工作的时候想着做娱乐,娱乐的时候想着工作,结果这群人既没有得到工作的满足感,也没有得到娱乐的轻松感。
犬儒主义倡导自然地生活,希望人做事情是本性使然。何为本性使然?以健身举例。健身这个活动应该是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想追男神,想摆脱身材歧视,等等外在的理由。在健身的时候,你最好能愉快享受这段时间,而不是自拍的点赞。
犬儒主义,像狗一样地活着,学成狗,玩成狗。只有你能享受做事情的时光,你才能长久地做事情。
二,庄周梦蝶
这是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故事。庄周有一天做梦,梦到自己化作了一支蝴蝶,飘飘然然,十分惬意。不觉醒了,庄周又做回了庄周。庄周发出一声感慨,究竟是庄周梦醒了,还是蝴蝶做梦了。 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会感慨人生如梦。这挺对的。但如果我们考察这个故事的背景,便会有新的体会。庄周梦蝶的故事出自《庄子》一书的《齐物论》。这个故事是作为结尾而被安排了文章最后。齐物论讲的是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庄周借梦蝶的故事说明,我们人类和世间万物都是息息相通的。我当然不会谈很高深的道和德的事情,本身我也不懂。我是希望大家懂得一些齐物的道理。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呢?可以用于如何选择娱乐方式。
不知道什么时候,娱乐方式开始有了鄙视链。比如,看英剧的看不上看美剧的,看好莱坞的看不上看校园爱情的。这些观众们在评论中斗的不亦乐乎,极端的言论甚至有不共戴天的架势。庄周指出这样的鄙视链情节会让人不能享受生活。他在齐物论中写道,学问小的人会纠结琐碎的名称,他们的内心每天都在进行斗争。他们白天忧思不安,夜晚做梦也不得安定。这是在是对自己的惩罚。庄周认为之所以产生鄙视链的原因是因为人们有了分别心。这个分别心不仅把看电影看剧这个行为分别并且对立起来,并且伤害了人的精神。
如果我们用齐物的观点去看待电影,电影便是消磨时光的娱乐工具。情侣喜欢轻松愉快的,文艺青年偏好有思想深度的。两者实则是出于同样的心情才走进电影院的。虽然看的电影内容不同,但给大家的情感体验是相同的。推而广之,所有的娱乐方式都是类似的逻辑。不同收入的人会购买不同等级的商品,但大家忘记了,这些商品的价格虽然不同,但功能并没有差距。之所以大家认为商品有了差异,是各自的分别心起了作用了。这个分别心会日夜不停地惩罚你,让你无法享受日常。
庄周提醒我们回归内心的感觉。娱乐方式是外在的,我们是希望借助娱乐来使得内心愉悦。如果我们可以获得期望的愉悦,何必在意这娱乐方式在别人那里的结果?去追求绝对的娱乐,反而是一出“买椟还珠”的荒唐剧。
庄周梦蝶,万物与我为一。放下分别心,你就能摆脱精神的枷锁,自在地生活享乐。
三,禅宗顿悟
禅宗是中国本土化的佛教,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里程碑。人们对于禅宗最熟悉的可能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四句偈,但我要说是另外四句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四句其实很白话,但却很重要,因为它坚定信徒的信念。我们都知道,佛教本来是发源于印度,印度在当时的语境下又属于西方。于是在中国修佛的人就很纠结。他们怀疑自己之所以没有成佛,原因是中华土地上没有佛法。这种怀疑削弱很多佛教徒的信念,用革命术语说就是,当时,中华佛教圈充满了投降主义的气氛。大家都觉得只有去了印度才可以领悟佛法的真谛。戏剧地说,就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禅宗出现了。禅宗借助“佛法在世间”,主张佛法遍布人间,最重要的是要有佛心,如果你不能领悟这一点,去哪儿也不得解脱。更加详细的论证在此不提了。我们先要回归生活。
我们现在也有类似的偏见。有的人认为只有去了美国才会幸福,有的人认为只有去了大城市才能施展才华,有的人认为只有香车宝马才能获得尊重。我并没有说这些观点是错的。借助禅宗的观点,我只想提醒大家警惕“只有…才…”这样的句式,因为这样句子可能掩盖了事物的真相。我们想要的是幸福,创造和尊重,这些事物并不是矿产,藏匿在某地某物。相反地,这些美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暂时没有发现它们。正如修佛的重点不在于去西天,而是找到佛心。
很多公号在宣传美好的时候就犯了类似的错误,导致粉丝白白花费精力。再拿健身来举例子。健身的理由很多,比如追求男神,获得别人崇拜的眼光,活力满满的工作状态。这些理由没有错,只是可能掩盖核心的好处。按照禅宗的观点,健身是通过运动,学习和身体相处,进而修炼内心。换句话说,健身最核心的,不是别人的观感,而是自己的感受。健身的好处就在健身的过程中对于内心的影响。很多人体质不同,体形效果自然不同,而且强求不得。公号们非但不帮助健身者仔细体会身心关系的变化,反而宣传一堆如同“兔子的犄角”般的好处,这有些引入歧途的味道。
禅宗的观点很多,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主张佛法就在生活之中。吃饭喝茶睡觉都是修佛。娱乐生活也是如此。并非只有那些被称为娱乐的才是娱乐。只要你有一个乐活的心,吃饭喝茶睡觉都可以是娱乐。当你因为通勤而烦恼,想想是否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从天堂来的人类观察员。
禅宗顿悟,即心即佛,知心即知佛。如果你追求幸福快乐,去培养一颗幸福快乐的心灵,而不是追逐幻梦般的功利。
哲学有两种,一种是快乐自在的哲学,比如庄周,禅宗;一种是苦大仇深的哲学,比如黑格尔,马克思。我们的教育中充满了苦大仇深的哲学,以及苦大仇深的学者,让我们误解的哲学面貌。其实,借助哲学,你可以玩得更快乐,活得更幸福。
网友评论